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2期 幹嘛讀大學?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關鍵字:
作者/陳錦生 (長榮大學校長)
作者/陳錦生 (長榮大學校長)
耶穌是一個教育者,史上最偉大的教師。在三十歲以後的三年半傳道生活中,他到處傳道,也隨處教導。從四福音的記載當中,可以發現耶穌被稱為老師的次數比其他的稱呼要多得多,在九十次的稱呼中,有四十五次被稱為「教師」,十四次被稱為「拉比」。福音書中描述耶穌教導的工作也比傳福音多,可見當時的人多半認為耶穌是教師、拉比,較不是先知的身分。從《聖經》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教育的理念、教導的方法、教導的藝術和他親自活出來的示範。他就是尼哥德慕所稱的:「由上帝那裡來的教師」(約3:2),是傳揚上帝國福音的偉大教師。

  如果耶穌生活在現代的台灣,他會怎麼看台灣的大學教育呢?從筆者個人的經驗,試著找出台灣大學教育的一些問題,再從《聖經》中耶穌的觀點作評論,也許可以給我們大學教育作一些反省和啟發。

一、重學歷不重實力
  台灣的大學任用老師,第一個要看的是學歷,有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的話,縱然實力再好也是免談。耶穌從來沒有上過大學,也沒有學位,但「聽見耶穌教導的人都很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可1:22)耶穌具有權威,而文士卻借用權柄。大學的一些教授,正像一些假借博士權柄的文士一般,只看學歷卻不注重實力。記得有一次去拜訪奇美公司董事長許文龍先生,我們稱讚他把公司治理的很好,是台灣式經營管理的楷模,可以作為我們研究所研究的好題目,並且要邀請他到長榮大學授課。沒想到許先生馬上就說:「不行啦,我學歷不夠。」他說:「我不是客氣話,真的是政府認定的。」原來,奇美公司當年要出版一些古典音樂的CD,依規定要先送新聞局審查,結果,新聞局回函說,發行人學歷不夠。因為當時的法令規定出版社的發行人必須要大專畢業,而許先生只有高工畢業,這件事成了當時茶餘飯後的笑談。行政單位如此官僚,大學其實也差不了多少。想想看,如果耶穌、彼得在台灣,他們可能連神學院都進不去呢!

二、重數據不重意義
  大學的評鑑,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要看這個大學的論文發表的數目有多少,SCI或SSCI有幾篇?但是這些看得到的數據,到底代表什麼意義?那些不能量化的成果,像品德、靈性、教養等作為「人」的最重要的教育內涵都被忽略掉了,甚至於連教學成果也因為不易量化而被忽略。耶穌自己沒有留下什麼著作,他的門徒也大多沒有著作,可是他們教育的效果卻影響深遠。而那些所謂的SCI、SSCI的論文,有些不到一年就被淘汰了,真的流芳百世的文章,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政府政策的不當,導致大學教育一味追求那些支微末節的數據,而忽略了真正教育的主體是在學生。報載某國立大學,主要以法政及管理學科見長,教學口碑也不錯,但因SCI或SSCI論文較少,評鑑結果竟然排在某些私校之後。結果該校的對策居然是重金禮聘某位論文數量甚多的教授進駐,論文量馬上大幅提升,卻不問這位老師的專長及教學能力。這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耶穌說:「你們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遵行他的旨意,他就會把這一切都供給你們。」(太6:33)大學的任務,如果只是研究和發表論文,那何必要有學生?回歸基本面,真正卓越的大學也是要「先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不只是抄短線,因為教育沒有Magic,只有Basic。

三、重言教不重身教
  大學的老師,常常忙於研究或許多外務,真正肯花時間和學生在一起的也不多。所謂研究型大學的老師,他們一般都可以招到較好的學生,理論上應該親自帶著學生做實驗,實際上呢?那些所謂的大牌教授多在外面做人際關係,交際應酬。學生成了廉價勞工,運氣好一點的,有學長姊帶著,否則就自生自滅了,這些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菁英份子就這樣被犧牲了。這些學生將來畢業了,因為指導教授的人際關係,謀得一官半職,也會如法泡製,這就是我們高等教育的現況。耶穌卻不是這樣,他的學生不需嚴格的入學考試,他們也沒有什麼學問,不是海邊的漁夫、田野的農人或牧童,就是低賤的稅吏。他與門徒生活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禱告、一起討論。他以聖潔的人格和生命的見證來陶冶門徒的人格和靈性。除了教導,他還親自示範,並要求他的學生遵行。「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約13:14-15)「教導他們遵守我所給你們的一切命令。」(太28:20)
  
四、重填鴨不重方法
  許多人糊里糊塗考上大學,自己不知道「為何而學?」上的課也不知作什麼用。曾有很多學生問我,為什麼要念微積分?為什麼要念統計學?很少老師會指引學生,說明修習某一門課的目的,只是一味的填鴨、背誦。因此,我們培養了很多「背多分」,很多為考試而讀書的人。學生如果不知修這門課的意義或用處,那他就不會有求知的衝動,一夜苦讀,考完就還給老師了,這就是所謂的「一夜情」。耶穌卻不是這樣,大部分福音書中的故事,都是人們對耶穌的言行驚訝不已的時候,他們看到自己的需求,把自己帶到耶穌面前來。當學生有了學習的動機,教學的成效就水到渠成了。耶穌也非常會用各種方法和機會,因材施教。他和尼哥德慕、撒馬利亞婦人、迦百農的大臣都用不同的方式談論。和群眾,則「耶穌用許多類似的比喻向群眾講道,照他們所能明白的教導他們。」(可4:33)耶穌從來不用填鴨的方式教導,「我告訴你們這些事,為要讓你們在這時刻來臨時記得我曾經對你們說過了。」(約16:4)「等到賜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指引你們進到一切的真理中。他不憑著自己說話,而是把他所聽到的告訴你們,並且要說出將來的事。」(約16:13)

五、重理論不重實際
  現在的大學,只注重考試,會背會寫。訓練出來的學生,說得頭頭是道,做的時候卻一竅不通。許多學校在九二一震災後,設立了社工系,一年大概有四千個社工系的學生畢業,其中很多學生沒有經過實習的訓練,畢業以後空有理論卻無法工作。耶穌的教導卻不是這樣,他不只是注重口頭知識的傳授,他也注重實踐。所以他說:「所以,所有聽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像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太7:24)因此門徒兩個兩個的出去實習,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可以從中學習到更寶貴的經驗。

六、重大廈而不重大師
  台灣的大學最缺的是優良的師資,最不缺的就是大廈。君不見,每一所大學成立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蓋行政大樓、教學大樓、實驗室、宿舍、圖書館等。再來就是添購昂貴的設備,尤其是所謂的教學設備,電腦、單槍投影機、電動銀幕、視聽設備、運動設備等不一而足。當然,這些都有其必要,但真正好的教育卻不是在此。耶穌的教室是移動的,有時在曠野,有時在荒郊野外,有時在海邊,有時在人家裡或就在路上。耶穌的大學裡沒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也談不上什麼設備,蔚藍的天空就是教室的天花板,綠草如茵的草地就是地板。他們的宿舍以石頭為枕頭,教科書頂多就是一本當時的《舊約聖經》。比起耶穌來,台灣的大學真的太富足了,到處是大廈,卻見不到半個大師。大學的老師,擁有博士學位,表示他們很會念書,很會做研究,卻不一定會教書。很多大學的教授,在課堂上喃喃自語,語焉不詳或語無倫次,因此有「三板老師」(黑板、天花板、地板)之譏,因為他們以為到大學當教師就是做研究,他們根本沒有預備來教學,因此,教學是聊備一格而已。教育部有鑑於此,今年又開始鼓勵所謂「卓越教學」計畫,於是各個大學紛紛設置「教師發展中心」,幫助老師如何教學,結果如何,已可預見,大概又是消耗納稅人的錢而已。

七、重價格而不重價值
  現代的大學,更重要的問題便是「商業化」的嚴重污染。由於大學過度膨脹,小小台灣一下子冒出一百多所大學,但教育預算卻無法提升。政府的補助愈來愈少,於是只好任由大學自謀生路。許多學校以「產學合作」之名,與企業界掛勾,大學教授成了企業的廉價勞工,甚至於喪失了學術自主的尊嚴。許多生技公司提供研究經費供大學從事研究,如有不利該公司產品的研究結果,因「拿人的手軟」,或礙於合約規定,不能向大眾公布,不但形同被綁架,更不用提學術倫理了。許多學校因為「少子化」的影響,招生面臨很大的壓力,於是開始運用各種商業化的行銷手段,到處招攬學生,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於斯文掃地的手段都可以使出來。大學「市場化」的結果,就是「顧客至上」的危機。只顧給學生他們想要的,而不是他們應該要的。看看《聖經》的記載:「耶穌一進聖殿,就趕出做買賣的人,對他們說:『聖經上記著上帝的話說:『我的聖殿要作禱告的殿』,你們卻把它變成賊窩了!』」(路19:45-46)一個不能堅持理想的大學,假借學術名義來謀利,其實比賊窩還不如。

  台灣的大學真的生病了,耶穌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可2:17)可惜的是,我們也許知道自己的大學教育病了,高教問題叢生,卻找不到醫生,更找不到處方;就算我們找到處方,也不一定有能力去改變。當我們的政府企圖要花五年五百億去培植少數頂尖大學進入所謂的「百大」時,我們是不是該好好反省,大學教育的目標是「追求真理」還是「追求卓越」?當「真理的需求」遇上了「金錢的需求」時,大學還能成為大學?我們的大學密度幾乎是世界最高的,我們的大學生比率也幾乎是世界最高的,但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材真的可以名實相符嗎?走筆至此,身為一個大學主政者,我感到無奈與汗顏。
同作者相關文章:
《新使者》150期的省思 (第 150 期)
教會的變與不變 (第 146 期)
大學教育與就業準備 (第 129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幸福,一種靈性生活 (第 89 期)
論「大補帖」 (第 52 期)
教會狂想曲 (第 48 期)
《新使者》150期的省思 (第 150 期)
教會的變與不變 (第 146 期)
大學教育與就業準備 (第 129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第 92 期)
幸福,一種靈性生活 (第 89 期)
論「大補帖」 (第 52 期)
教會狂想曲 (第 4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2 期 幹嘛讀大學? (23-2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2期  2006年  2月 幹嘛讀大學? 92
本期主題:幹嘛讀大學?
發行日期:2006/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努力升學為哪樁?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正在孵「醫生蛋」的母雞
踏出船身,走向水面
醉裡挑燈看劍——回顧狂狷大學生活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王興武牧師傳道軼事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教會與藝術
泰澤團體——紛擾中的寧謐處
邁向更有希望的明天——鄒族茶山教會的社區工作
喜歡還是愛?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國際青年部落遊學側寫
你知道嗎?他是我爸爸!
側寫陳丁財校長——主日學教育達人
從離散社群理論看台客現象
誰來認證一個認證?
萬事互相效力
教會生活改變了我
一生恩典的標記與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