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2期 幹嘛讀大學?
字級調整:

特稿
誰來認證一個認證?
關鍵字:
作者/T.M. (教會青年,研究生)
  ISO設計一套標準並加以推廣,並沒有太大問題,問題出在我們認為通過認證會比沒通過認證還優秀,這樣的迷思反而會扼殺更多的可能性。

從ISO認證談起
  ISO是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簡稱,其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之主因是歐洲共同市場為了確保流通全歐洲之產品品質令人滿意,而制訂世界通用的國際標準,以促進標準國際化,減少技術性貿易障礙。而ISO後面跟的數字,則是不同領域與標準的認證系統,譬如ISO 9000系列的品保認證、ISO 14000系列的環境、管理技術與工具的認證。沒有太多人瞭解ISO是怎麼認證一個機構符合規定,不過多了一個認證,大家總是比較願意買單。

  我們除了一窩蜂之外,還往往迷信認證,於是一窩蜂的追逐認證。多數人並不知道,為了追逐ISO認證,會讓公司多花許多成本,讓員工下班時間延後,同時更加疲勞。本來應該在每天下班時間花個一小時填寫檢驗表格,某些主管為了能早一點回家,便挪出上班時間來作這項工作,間接減少上班時間。為了確定流程符合國際標準,必須犧牲公司具有創意的部分,同時也很可能犧牲成本與效率。

  認證的目的是為了替品質把關,而認證的方式卻不見得能完成其目的。ISO設計一套標準並加以推廣,並沒有太大問題,問題出在我們認為通過認證會比沒通過認證還優秀,這樣的迷思反而會扼殺更多的可能性。

評估教育水準的困難
  目前台灣高等教育也面臨類似的狀況,學校一窩蜂以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用索引)或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用索引)之類的標準,來考核學術人員的升等,使得整個高等教育的教師們,不得不追逐同一個目標,放棄了多種研究取向的機會。所謂的SCI指的是一個學報所刊登的文章平均被引用的次數。決定一篇文章引用次數的因素有很多,一個熱門領域與一個冷門領域,SCI的平均也會不一樣。
  在數學遺傳學有個例子,程度最高的三個人寫的著作,只有半打人有能力引用,然而這半打人引用後完成的工作有三百個實驗遺傳學家引用。若是只看SCI的數字,這半打人自然佔了很大的優勢。一篇論文可能是因為其從事開創性的研究而被引用,卻也可能是因為很差勁而被引用來當反面例子批評,內行人不會只看SCI來決定本行著作好壞。

  不管是SCI、SSCI還是國內的TSCI、TSSCI,都是一個資料庫,裡面蒐集了經過評鑑的學報資料,而這些索引是從資料庫的學報中抓出來的。因此各個學報莫不為了能夠進入成為索引名單而努力,也有愈來愈多的學校要求其學術人員每年需要有幾篇能刊登上索引學報的文章。這雖然美名為控制學報品質,提升教師研究水準,卻也同時造成了一些缺憾。

競逐同一標準的缺憾
  許多具有新意、能夠激發想像的研究成果,不一定能通過嚴格的審查(尤其在冷門領域中的學術人口若較少,又有同行相忌的情況,一篇文章能否刊登,根本不是學術的考量,而跟學術派閥有關。);教師受限於每年需提出多少索引學報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承受高度壓力,影響其教學面向的品質,同時重量而非質的標準,也扼殺了許多長時段歷史研究的可能,因為這類的研究,投資報酬率太低,乾脆不作。

  評估、認證主要的目的是提升產品、人員的水準,如何實際操作便成為一個挑戰。為了要找出「水準」這種難以界定的概念,無可避免需要使用「指標」來代替水準。SCI之類的索引的確提供了一項指標可供參考,然而使用指標需要十分小心,一個指標是否能夠真實反應水準已經是個複雜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競逐一項指標而忽略其他更根本的目的,更是一項損失。SCI的確有其功能,本文目的也非污名化其作為一項索引及指標的功能。以期刊論文為指標的評估,基本上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學術研究方式,以期刊論文的數量為主的標準。社會科學具有不同的研究性格,尤其某些以書籍出版為主,而非以期刊論文為主的研究,需要更廣泛的評估標準。但政府、學校大幅獎勵SCI,並以此作為學術人員的考核,使得學術團體紛紛競逐這項指標,其間所付出的代價,值得我們思考。
同作者相關文章:
誰來認證一個認證? (第 9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2 期 幹嘛讀大學? (71-7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2期  2006年  2月 幹嘛讀大學? 92
本期主題:幹嘛讀大學?
發行日期:2006/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努力升學為哪樁?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正在孵「醫生蛋」的母雞
踏出船身,走向水面
醉裡挑燈看劍——回顧狂狷大學生活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王興武牧師傳道軼事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教會與藝術
泰澤團體——紛擾中的寧謐處
邁向更有希望的明天——鄒族茶山教會的社區工作
喜歡還是愛?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國際青年部落遊學側寫
你知道嗎?他是我爸爸!
側寫陳丁財校長——主日學教育達人
從離散社群理論看台客現象
誰來認證一個認證?
萬事互相效力
教會生活改變了我
一生恩典的標記與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