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92期 幹嘛讀大學?
字級調整:

交流站
從離散社群理論看台客現象
關鍵字:
作者/Michael Servetus ()
  編按:本篇是回應上一期(九十一)《新使者》的主題「台不台有關係」。

  從台客用語的流行中,不難看出所謂台灣為一多元社會的說法完全是一種空談。

  近年來有關台客的討論在媒體上被炒作得沸沸揚揚,有人為台客歸納出幾種特質,還可以進一步從年齡做分類;有人則起身為台客辯護,大聲承認自己也是台客;甚至連北社也加入戰局,認為台客有辱台灣尊嚴。隨著各大媒體都炒作過之後,可以預期的是,台客這個名詞也將逐漸退燒,就像其他流行過的特定用語都會過時一般,可以想見的是台客這個流行用語也會逐漸被遺忘,在台客用語的流行即將消散之際,也許有幾個角度可以來思考一下:
  
何謂台客?
  台客很明顯是指涉一個品味不高的族群,而這個族群並非以血緣而定,而是從他的穿著、打扮、消費習慣被區分出來。問題是,到底是誰可以決定時尚應該是什麼?是時尚雜誌嗎?還是要以誰的品味為依歸,來決定怎樣是時尚?怎樣又是台客?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放在資本主義下的脈絡來討論,有一群人就是偏偏與資本主義的消費習慣和主流社會格格不入:或許這群人也會想迎合資本主義的消費習慣,可是因為缺乏背後的一套文化背景,只學到皮毛,所以他們也會去學著染髮、穿花襯衫、開跑車,但還是會被區別出這是台客;當然還有一群人是完全與資本主義的消費習慣脫節,完全自絕於時尚潮流,這也會被稱為台客。

  上述這個特徵其實可以反應出非台客的文化困境;為什麼個體的自我認同是依附著消費品而來:非得要追隨著時尚才有辦法認同自己,然後在一波一波的時尚潮流中,耗盡自己的時間與金錢。當他們說台客很「俗」的時候,其實也可以反映出他們最在意的是如何避免自己也變得很「俗」,因為他們自以為好不容易跳脫出來了,所以變大喇喇的取笑別人很「俗」,其實這取笑的背後心態,才是很可議的。

台客詮釋權
  有人認為新台客運動只是跟媒體爭奪詮釋權,台客這個詞彙不可避免還是存在著貶抑,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在於要求媒體不要使用台客這個詞彙;可以說是說對了,也說錯了。台客到最後還是存在著貶抑沒錯,即便是跳出來一些名人自命為台客,跌破一推人的眼鏡,影響對台客貶抑的反轉還是有限,甚至可以說即便這些人承認自己是台客,其他人不見得就因此認為他們是台客。可是也不能否定說,在新台客運動之下,台客的內涵是有所改變,而且也開始反省到當中文化差異所帶出貶視的問題;本來詮釋一詞講的就是視域的融合,當愈多人的視域加進來對話時,這個詮釋的內涵也就隨之改變,倒不是說詮釋權可以像隻麥克風般在那邊搶來搶去的。

  台客的源起也許跟「外省掛」與「土台客」互看不順眼有關,但是近年的發展可以看出已經模糊了省籍的區隔,取而代之的是地域的歧視,而有「台中台」、「台南台」、「高雄台」的區別。在中南部的生活方式中,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台北文化圈中,卻被認為是「俗」的,例如穿著短褲、涼鞋出門上街,就很容易被認為是很「俗」的行為,或者是待人很海派,或者是做事不拘小節,種種行為在台北文化圈很容易被識別為外來者,是異己,而投以歧視的眼光。而「台客」便是對異己種種行徑所帶出的不適感,一種最方便的指稱;這正是台客一詞所指涉的內涵為何如此包羅萬象。

從離散社群理論談起
  這在後殖民論述中,可以用diaspora(離散社群)的理論來討論。Diaspora原意是指猶太人被羅馬帝國從原鄉驅離而散布在異地的離散經驗,在後殖民論述中則可以拿來討論在全球化的結構下,有一群人離開原鄉到異鄉發展所產生的文化問題,當然也可以微觀來討論區域內的都市化所產生文化差異的歧視問題。

  姑且將台客視為從中南部上來台北發展的離散社群,台北文化圈視為主流社會(host society),套在離散社群理論中去理解,台客用語之所以流行就可以相當容易被理解,這也可以拿來解釋為何台客一詞是發源於台北文化圈,其他地區雖然也有台客的指涉,但是其台客的內涵基本上是跟隨著台北文化圈的論述。

  Stanley J. Tambiah認為離散社群與主流社會的關係可以分為融合、排斥、整合、多元四種;「融合」是指主流社會基本上希望將離散社群融合為與主流社會一致的一份子,其方式可以透過政府政策,甚至是市場力量,在台客用詞流行的脈絡中,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市場力量,無非是希望台客不要再那麼台了,要知道時尚是什麼,進一步希望將台客塑造成可以融進台北文化圈的一份子。

  「排斥」指的是主流社會有一套嚴密的傳統社會組織,所以對於外來者的接受度相當低,比較明顯的是伊斯蘭國家與日、韓,台北文化圈基本上還是屬於可以接受外來移民的主流社會,因此尚不至到排斥的地步。「整合」則是指主流社會與離散社群之間的交互作用,這一點相當適用於台北文化圈與中南部上來台北發展的離散社群。

  離散社群影響主流社會的例子,近的如台客搖滾,吸引的族群其實不只有台客,在主流社會中的非台客也會去欣賞台客搖滾,遠的如台北文化圈中,在政商關係中出名的台南幫。而主流社會如何影響離散社群,則可以在離散社群中發現,台客一詞也被拿來指涉品味比自己糟的同類,一點都不覺得自己也是會被其他品味更高的人指為台客,這種現象不能不說是一件悲哀的事。
  
結語
  從台客用語的流行中,不難看出所謂台灣為一多元社會的說法完全是一種空談,我們不能說在台灣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歐洲影展,可以吃到韓國烤肉、埃及沙威馬,有引進泰國、菲律賓、越南外籍移工,或是外籍配偶,就說台灣是個多元社會。特別是看似更多元的台北文化圈,在這一波台客用語的流行中,更可以看出離多元社會的要求有多麼天差地遠。

  之所以有台客一詞,其背後其實反映出一種要求:你就是要怎麼穿著打扮才能擺脫這種污名。更進一步來說就是「你這樣穿不行嘛,就是要學著跟我這樣穿著才行」之類的文化霸權意識。很可悲的是,這樣的時尚形塑其實是在資本社會下的消費文化所致,我們不但去依循這樣的形塑,對於那些沒跟上時尚或是學得不好的族群,更是嘲以台客一詞。我們被宰制了還不自知,還有臉笑人家。

  「不可虐待或欺壓外僑;要記得你們曾經在埃及寄居過。」(〈出埃及記〉22章21節)台灣固然為一個移民社會,但是從台客用詞流行可以看出,我們對於「出外人」還是存著相當的歧視,同樣為台灣人對「台客」的鄙視就到這樣的地步,我們又是怎麼看待文化差異很大的外籍勞工跟外籍配偶呢?想來真是對上帝的教導感到非常的虧欠。
同作者相關文章:
從離散社群理論看台客現象 (第 92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92 期 幹嘛讀大學? (65-6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92期  2006年  2月 幹嘛讀大學? 92
本期主題:幹嘛讀大學?
發行日期:2006/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努力升學為哪樁?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正在孵「醫生蛋」的母雞
踏出船身,走向水面
醉裡挑燈看劍——回顧狂狷大學生活
以經濟角度談台灣教育的社會現況
教育者耶穌看台灣的大學教育
王興武牧師傳道軼事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教會與藝術
泰澤團體——紛擾中的寧謐處
邁向更有希望的明天——鄒族茶山教會的社區工作
喜歡還是愛?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國際青年部落遊學側寫
你知道嗎?他是我爸爸!
側寫陳丁財校長——主日學教育達人
從離散社群理論看台客現象
誰來認證一個認證?
萬事互相效力
教會生活改變了我
一生恩典的標記與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