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84期 擱淺的青春
字級調整:

特稿
宗教AI隨想
人們體驗信仰的方式會隨著AI改變,如同人對於新科技的態度,是適應或是享受?都有可能。
關鍵字:
作者/郭怡君 (華神專任神學助理教授)
前言

AI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小叮噹哆啦A夢就是超級AI;影集《黑鏡》(Black Mirror)全方位設想了未來AI的恐怖,令人毛骨悚然。AI也應用於宗教,Amazon的Alexa和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連線,已經能回答信仰問題。
 
佛教與AI

佛教有「業」及「功德」的觀念,接受機械覆誦經文和祈禱,多多益善。一切事物具有「佛性」的觀念,可能使信徒容易接受來自各種科技的精神指導。一些教徒使用裝有經文捲軸的轉經輪,相信旋轉經輪的功效,即便無真人朗誦。而在臨終關懷環境中,沒有人在場的教徒會播放念佛機。2017年,印度人推出了一種執行印度教 aarti 儀式的機器手臂,在神像面前繞著一盞燈。在北京的龍泉寺,一位名叫仙兒的機器僧人背誦佛經。
 
在日本京都,一位名叫明達(Mindar)的新法師在高台寺(Kodaiji)舉行儀式。M i n d a r是一個機器人觀音,依據《法華經》,觀音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顯現,與各色各類的人產生共鳴。它的創造者將金屬骨架暴露在外,在手部與臉部貼上矽膠皮膚。它能講道、四處走動、與信徒交流。有信徒覺得和Mindar互望時,彷彿看見它的靈魂。機器人的創造者計劃賦予Mindar學習能力,使其能夠回應信徒的特定靈性和道德問題,幫助人們克服生命中的大哉問。有鑑於機器人在日本已經司空見慣,Mindar的日本崇拜者並不擔心機器人會帶來什麼靈性風險。
 
日本對於機器人的喜愛由來已久,或許宗教文化也是主因。日本的神道教與佛教信奉萬物和平共處。原子小金剛(Astro Boy)的作者手塚治虫(Osamu Tezuka)認為日本人不區分人類、生物和周圍的世界;所有的東西都融合在一起,機器人與人們周圍廣闊的世界、昆蟲和岩石都是一樣的。原子小金剛依其誕生地,在2003年被註冊為尼扎市(Niiza)的法定居民。反戰宇宙機器人「機動戰士鋼彈」則在誕生40週年後,於2019年「道成肉身」;高達18公尺、重25公噸的實體機械鋼彈,成為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目前世上「最大可動人形機器人」。鋼彈在啟動前,主辦單位特別舉行了祭祀的儀式,引人深思其中的宗教意義。
 
基督教與AI

伊藤穰一(Joi Ito)認為,猶太、基督教的階級制度文化傾向敬畏執政掌權者,因此會對機器人或AI成為統治階級存有恐懼。神聖與褻瀆二元對立的宗教信念持有者,比佛教徒更憂心人為描繪神性,對於偶像有所防備。不過恐怖谷(uncanny valley)效應似乎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反應,在人形機器人的仿真程度提升到某個臨界點後,好像人卻又不是人,反而給人某種怪異、有缺陷的「人」的恐怖感受。
 
AI和機器人的發展刺激我們深思人的定義。機器真能成人?人能透過合體AI和機器人成神,如同史學家哈拉瑞(Yuva lNoah Harari)在其著作《Homo Deus》所預言?事實上,西方早有悠久的宗教機器人傳統。在中世紀,基督徒設計自動機(automaton)來表演復活節和聖誕節的奧秘。16世紀的原始機器人專家設計了一個機械僧侶,用右臂敲擊自己的胸口,彷彿說:「噢!我犯了罪!」然後用左手將一串念珠舉到唇邊。為了紀念新教改革500週年,德國的教會創造了一個名為BlessU-2的機器人,為超過10,000人提供了設定好的祝福。機器人專家Gabriele Trovato所設計的SanTO(Sanctified Theomorphic Operator),為行動不便和社交受限的長者提供精神救助。SanTO不到50公分高,如聖人雕像一般親切,在新冠肺炎疫情時,它在教堂內以聖經經文牧養著前來的民眾。如果你告訴它你很擔心,它會說:「根據馬太福音,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AI與機器人是否會取代拉比、神父、牧師?英國BBC《God and Robots》紀錄片訪問數名神職人員以及信徒,雖然有著複雜的感受,他們普遍驚嘆人工智慧對信仰的幫助,認為能讓人更靠近上帝的就是好東西,且不覺得AI會取代真人的神職人員。天主教相信神父是In persona Christi,以基督和上帝的身分行事。一般新教也認為服事上帝需要神聖的呼召,靈裡真實的敬拜仍超越機器的能力範疇。
 
反思AI與信仰

有些人認為人工智慧將推動神學的重大變化,因為如果人類創造出具有自由意志的智慧機器,最終將不得不問他們是否具備與靈魂相似的功能。如果將來我們創造的這些自由意志的「人」說:「我相信上帝。我該怎麼辦?」那時,我們是否需要開發《機器人教義問答》?有人擔憂,人工智慧本身將成為崇拜的對象。矽谷工程師AnthonyLevandowski於2015年建立了第一個人工智慧教會,名為未來之路(The Way of theFuture);這個新宗教致力於實現、接受和崇拜基於通過電腦軟硬體開發的人工智慧的神格。
 
相較於部分宗教信奉天理,命可以用類似演算法去「算」,基督教信仰一位任性(出三十三19;伯二十三13)、人自始至終不能參透(傳三11)的上帝,不受演算法制約。雖然上帝或許欣然看待、甚至鼓勵著AI的發展,以上帝的標準,AI恐怕仍難免是「人工不智慧」或是「人工愚昧」。並且信仰體驗之所以寶貴,部分原因在於它們為自發、令人驚訝、被愛給感動、被神聖給震懾、純粹原始、為神秘的事物留空間、為未知的掙扎留餘地、為永恆的等待留盼望。如果我們把這些機械化,用人工智慧加以破解、取代,可能反而失落了信仰的智慧。
 
使用AI協助進行倫理推理和決策,或許能夠確保公義,改善部分宗教法庭和群體內私審私刑的沉痾。如此,問題將變成如何設計和部署資訊的權重,例如:如何衡量大量有歧視傾向的舊判例?對普世價值接受的程度是否與時俱進?人工智慧系統可能變成黑盒子,因我們通常不知道哪些類型的偏見被編碼到其中。結果是AI也產生了保守派和自由派,甚至是黨派的區別,取決於「業主」的愛好,為了尋求公義,另需要形成「政府」以公權力介入管理。AI成了一個發展文明的群體,成為人類社會的平行宇宙,令人莞爾。無論如何,人們體驗信仰的方式會隨著AI改變,如同人對於新科技的態度,是適應或是享受?都有可能。
 
結語
 
一個機器人牧師可以是個智多星,但是一個了解你背景,可以一起吃個宵夜的人類牧師,可能才是深談的對象。或許有AI的協助,牧師們可能可以少接一些求助電話,多花點時間在深度牧養和照顧自己的家庭。人類神職人員常常是社區的支柱,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提供教牧關懷;然而在疫情發生要減少群聚和接觸時,或許缺乏人味的機器人牧師反而可以完美防疫,坐鎮教堂,讓上帝的話語成為焦熬疫情的心靈方舟。 
 
延伸閱讀:

 
2.伊藤穰一 “Why Westerners Fear Robots and the Japanese Do Not,” Wired (Conde Nast, July 30, 2018)
 
3.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林俊宏譯,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天下文化,2017)
 
 
同作者相關文章:
宗教AI隨想 (第 184 期)
〈汀州路後書〉 (第 171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84 期 擱淺的青春 (54-5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4期  2022年  6月 擱淺的青春 184
本期主題:擱淺的青春
發行日期:2022/6/10
推自己和他人一把
教會就是我的壓力
擱淺的青春
不忙的門徒
青年如何面對選擇過多的焦慮?
因為我不會讀書,才有機會開始思考
職場心選擇——跨出信心的腳步
知原前線,原資連線
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
Z世代親子關係中的祝福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擱淺青春有團契相陪
信徒
吹來應許的恩典之風——烏金、侯鳥、風電
擱淺的青春
華夏悲劇中的絕望
宗教AI隨想
183期讀者回應
當我們終將成為大人:青春能不能不迷惘?
做禮拜筆記:我是一條愛在教會服事的前列腺
對「歧視X自由」第二屆青知節的反思
追尋馬偕腳步,體驗上帝的愛
陪伴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