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84期 擱淺的青春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
一旦開始討論這三個問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後,學生的「不確定感」就會慢慢降低。
關鍵字:
口述者/李曜旭 (梅竹長青畢契、義工輔導)
作者/洪旋格 (本刊主編)
前言
 
在我大四時梅竹團契剛成立。我加入梅竹後,剛好遇到學運和人權宣言的遊行,所以當年我參與很多學生運動。當時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神研班,從長青人的思辨和神研活動的過程,推翻了我過去對教會文化的既定想法,學習從長青的角度重新思考。梅竹團契、神研班可以說是我的長青背景。
 
在陪伴中,看見學生面對的壓力

我是在當兵後,大約從26歲開始當梅竹團契的義工輔導,至今約28年。陪伴學生的初期,那是人與人接觸頻繁的時代,類似夜遊、吃消夜的活動很多,團契聚會完就是找地方吃東西。學生當時會聊的話題,有自己在學業、感情這方面問題,再來才會再慢慢談到跟信仰有關的事情,例如:對神學、對教會的疑問。很明顯的是,當時的學生較少談到經濟壓力。近年來團契學生對經濟的重視程度,比過去的團契學生高,學生對理財非常有興趣,會主動提出希望團契舉辦跟理財有關的專講。他們一樣會問跟學業、經濟、交友、信仰有關的問題,也會稍微聊一下原生家庭、在母會的經歷,但關於未來升學、就業、對未來的不確定、社會適應等事情,通常都是我逼問學生,他們才會去想。
 
每一個來到梅竹團契的學生,都會被我問這三個問題:「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我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站在未來,回來思考現在應該做什麼事情。我發現團契學生當談到自己有壓力的原因,主要是對某些事的「不確定感」太重,一旦開始討論這三個問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後,學生的「不確定感」就會慢慢降低。
 
「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這三個問題,不只是學生從進入到離開梅竹團契的人生問題,更是他們一輩子要不斷反覆問自己的生命問題。
 
家長該如何放手,做孩子的支持?

通常學生不喜歡談家庭的事,只有談到信仰問題才會連結到家庭。家庭不會成為學生主要壓力來源之一,學生大概只會談及家人在他們讀書、找工作或找伴侶時,給予他們的過度期待。例如:有學生在人人稱羨的台積電工作,即便他想要離職,家人卻希望他繼續待在那裡不要換工作;或有學生不適應學校生活,家人會期待他先完成學業再說。學生覺得家人對他們的過度期待,會讓他們感到無奈,覺得自己背不起這些期待。
 
在長青團契的氛圍中,不是說學生一定要怎麼走才是成功,重要的是要跟上帝有好的關係。因此家長要如何放手,做孩子的支持?我的建議是:
 
1. 要適當的切換角色

我們要學習在做「父母」跟做「朋友」兩者間不時切換角色。不過這並不容易,特別是看到孩子快要犯錯的當下,我們會猶豫是否要切回來扮演父母,出手糾正小孩。我們認為「保護」小孩是家長的義務,但不要忘記,「犯錯」是孩子人生要經歷的權利。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當父母或朋友,花時間陪伴他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2. 要能相信和尊重

除了在找不到孩子時,家長會擔心小孩之外,我相信大部分的時間,家長會相信跟尊重孩子的權利。一旦家長相信小孩是獨立、會思考的個體,我們就會選擇相信和尊重他們。
 
3. 要交託跟對上帝有信心

相信上帝完全的安排,祂一定會把這個小孩帶得比我們家長更好。我們過多的干預小孩,就是對上帝不夠有信心。
 
教會、團契輔導如何陪伴大學生走過擱淺的青春時光?

我在團契推了好一陣子《與成功有約》的讀書會,重點在於培養好的習慣,當中會透過性格測驗,幫助學生認識自己;也安排學生經歷模擬面試、寫履歷等預先體驗工作過程。學生的壓力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情境不熟,因為沒有經歷過,就會害怕;一旦預習幾次後,他們心中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會降低很多。這幾年團契安排職涯相關的專講較往年多,大概是學生對於現實的不確定感日益加重。我對教會或團契輔導陪伴學生的方式建議如下:
 
1. 花時間陪伴

不管是大專中心辦活動,或是學生主動提出想要聊天、開會,我們都要想辦法參加,與學生聚在一起。梅竹團契有一個傳統,就是每一次聚會的代禱時間,大家會彼此分享,並為每個人的需要禱告。契友藉此會對彼此的近況有所了解、不陌生,這也奠定團契契友彼此認識的基礎。
 
2. 快速的回應,適當的表達

學生其實不太有耐心,他們對我表達需求或期待時,我會先抉擇自己是要站在輔導的立場或用朋友的角色?然後才回應說:「我收到你的訊息」,或是直接表達我的看法。像是同工會,我會聽學生的想法,確定他們的動機不會有太大問題,我就讓學生自己運作。雖然我常在輔導、朋友兩個角色之間做掙扎和切換,但我也發現因為我的思維會落後學生,所以我常從他們身上學到青春味道的思維方式。
 
3. 持續的有耐心,要再加上幽默跟智慧跟學生對話

學生的思維與作法是活潑與跳躍的,有時候同工之間或者與輔導之間,就是一下子對不上頻道,難免有些衝突。如果此時輔導可以多一些耐心,加上有趣的方式、幽默的對話,就比較可以成為溝通的橋樑、和平的使者了。
 
4. 要相信信仰的力量

早期當輔導時,我會想做的一些事是讓學生成長;但後來我認為輔導是要引導跟陪伴,讓他們在團契中,可以直接體驗信仰。輔導雖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我們是範例,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是這樣做,還不錯,你可以參考看看!」
同作者相關文章:
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 (第 184 期)
職場新人,準備好了嗎? (第 129 期)
我喜歡參加神研班 (第 73 期)
網路事工與大專事工 (第 42 期)
以ㄞˋ之名 (第 187 期)
每遇疑 (第 186 期)
You Are Welcome (第 185 期)
推自己和他人一把 (第 184 期)
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 (第 184 期)
和玩家一起認識電玩世界 (第 183 期)
我好嗎? (第 182 期)
遍地開花的神研精神 (第 181 期)
在青春之後 (第 180 期)
迷因耶! (第 179 期)
民主圖像 (第 178 期)
嘸通嫌PCT (第 177 期)
讓改變發生 (第 176 期)
給慢飛的基督徒讀者 (第 175 期)
在後疫情時代書寫生命故事 (第 174 期)
普世無國界 (第 173 期)
我是印尼華僑,台灣新住民 (第 173 期)
Ekklesia (第 172 期)
在悲憤與期待之間 (第 171 期)
預防勝於治療,對症下藥才能根治 (第 170 期)
教堂@村落 (第 165 期)
泰澤靈修之旅 (第 137 期)
再見,蘭醫生 (第 119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84 期 擱淺的青春 (24-2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84期  2022年  6月 擱淺的青春 184
本期主題:擱淺的青春
發行日期:2022/6/10
推自己和他人一把
教會就是我的壓力
擱淺的青春
不忙的門徒
青年如何面對選擇過多的焦慮?
因為我不會讀書,才有機會開始思考
職場心選擇——跨出信心的腳步
知原前線,原資連線
你是誰?你要去哪裡?你要怎麼去?
Z世代親子關係中的祝福
婚禮記事:在每個日常看見愛
擱淺青春有團契相陪
信徒
吹來應許的恩典之風——烏金、侯鳥、風電
擱淺的青春
華夏悲劇中的絕望
宗教AI隨想
183期讀者回應
當我們終將成為大人:青春能不能不迷惘?
做禮拜筆記:我是一條愛在教會服事的前列腺
對「歧視X自由」第二屆青知節的反思
追尋馬偕腳步,體驗上帝的愛
陪伴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