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73期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關鍵字:
作者/陳南州 (玉山神學院教授、副院長兼研發處長)
  「大專基督徒聖經神學研究」(神研班)已經三十九屆了,坦白說,我從沒想過它會有今天這樣的發展。這不是說我們當初籌辦神研班時沒有遠景,而是說我們開始時只是想做一件我們認為當時應該做的事。

※ 草根性的事工
  我們-林弘宣、謝叔陽、鄭信真和我等幾個人當時只是神學院研究科的學生,因共同參加一個訓練課程而相聚。晚間大家聊天,分享彼此對神學院和教會事工的看法。我們都肯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學生團契或青年團契對我們信仰的造就,但是我們認為教會的大專事工可以做得更好。除了批判,我們也自我反省。我們都是教會的成員,長老教會的好壞我們也有責任;因此,我們決定做些事來改變現狀。

  神研班第一、二屆全是由我們幾人策劃,經費也是自行籌募。總會大專事工從第三屆加入,因此該屆活動內容稍有變動,但是第四屆起節目策劃仍由我們主導,聚會活動的安排與進行又恢復跟起初兩屆一樣。

  此外,在活動期間,所有帶領小組的輔導全程參與,跟學員一起生活。輔導跟學員一起聽演講,上圖書館讀經。從這個面向來看,神研班是草根性的事工。它不是由上而下的事工,而是自發性、由下而上的事工。我想,教會中自發性、草根性的事工愈多,福音的影響力會愈大。

※ 合一的精神
  從第一屆開始,神研班的講師就不只是長老教會的教授或牧長。第一屆講師除了駱維仁博士等人,我們還邀請浸信會神學院的周聯華牧師專題演講;第二屆研究書卷是創世記,輔仁大學神學院教授房志榮神父也應邀擔任講師;還有信義會的吳默倫牧師也曾受邀在第五屆主講「耶穌基督」的專題。

  就舉辦地點而言,第一屆在台灣神學院,第二、三屆在台南神學院,第四屆在玉山神學院,第五屆是在聖教會的中台神學院。

  從這些事實來看,神研班一開始就有著合一的精神。其實,神研班由台神、南神的神學生合作開始,就是合一的見證。普世教會對宣教的共同信念有一項是「在合一中宣教,在宣教中合一」,神研班起初的做法是正確的,我們要繼續走合一的路。

※ 信仰尋求了解
  為甚麼我們當時想做的事工是神研班?我們一方面察覺教會青年、學生對聖經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也不贊同只依字面意義解釋聖經的讀經態度。

  既然基督徒社群告白聖經是信仰與生活的基準,我們就嘗試從最根本的工作-聖經研究開始做起。「信仰尋求了解」是我們的信念,所以不只是「聖經研究班」,而是「聖經神學研究班」。過去這三十年,神研班的聖經詮釋大概一直都偏重1970年代最主要的歷史批判法,也就是「作者中心」的聖經詮釋進路。
  
  不過近二十年來,聖經詮釋學有很大的改變,特別是第三世界教會的聖經詮釋,非常強調社會處境,即從讀者的社會實況或處境來詮釋聖經。未來神研班若是能夠在這方面有所更新,幫助讀者明白「經文之意義不存在於經文的作者,或經文背後的世界,或是經文本身,而是在於經文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上面」(參看駱維仁,〈聖經翻譯和文化詮釋〉,《聖經、詮釋、實況》,頁17),那麼,我深信我們神研班就更能使聖經的信息與我們此時此地的生活關聯,更激發我們在所處的社會實況中參與上帝國的宣教。

※ 神研班的特色
  第一屆神研班的日期是1971年6月30日至7月7日。1971年年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發表關懷時局,主張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民自決的「國是聲明」。此後,長老教會幾乎所有的大型聚會都受到政府有關當局的「關注」,神研班也無法倖免。不過它反而促成神研班的另一個特色,那就是闡釋教會社會關懷的神學。

  除了專題,神研班「信仰與生活」的小組時間經常是學員熱烈討論長老教會社會關懷的時段。許多大專生都是在參加神研班之後才知道「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1975)、「人權宣言」(1977)等文獻,且明白教會的社會責任。

  就這一面向而言,神研班是相當社會關懷取向的讀經、靈修。據我了解,這一特色至今依舊保存,實在令人欣慰。然而由於過去二、三十年台灣社會處境的特殊性,神研班的社會關懷似乎偏重政治議題,如今大環境有所改變,我們的關懷面向一定要擴大。生態議題或已觸及,經濟、文化等議題可能需要強調,並做更深入的思考。

※ 如何作現代基督徒
  我個人並不認為神研班一定要維持原來的模式。其實,現在的神研班和當年我們開始的神研班已經有所不同。我個人對聖經詮釋的看法也已經從當年所主張的歷史批判法,進入注重讀者社會實況的新眼光讀經法。

  若是再年輕幾年,或許我會再邀朋友相聚暢談,說不定我們會開始籌辦「大學生當代神學研究班」這類的活動,像神研班五六天專心研讀路加福音、創世記、羅馬書等一樣,當代神學研究班邀請學生用心研讀當代神學家的著作,討論他們的神學思想,與大學生一起思考如何作現代基督徒。

※ 新神學
  神研班也曾被人誤解,指責我們傳授「新神學」,甚至是「異端」,現在回想實在有點好笑。我還記得當年有一位參加神研班的大學生到中會擔任寒暑假中學生營會的輔導,因為被指責為「不信聖經」而哭了的情景!她說「我若不信聖經是上帝的話,又怎麼會來指導青少年讀聖經呢?」其實,神學就是信仰的省思。信仰若要生活化,就必須與社會實況關聯,真實的神學必然是不斷更新與實況關聯的神學。
  
  所以,新神學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神研班既然繼續辦下去,我們不能不隨時自我反省地問:我們的聖經、神學研究是否與我們的社會實況關聯呢?

※ 感謝的話
  我覺得過去上帝一直恩待我們。當年神研班能夠順利推動,若不是很多人幫助,單憑我們幾個人的衝勁和能力恐無法成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台灣神學院教務長駱維仁博士,沒有他的鼓勵和支持,我們不可能開始神研班。

  還有很多可愛、可取的大學生,他們的熱烈參與和回應,讓我們覺得心血沒有白費;特別是他們把神研班的精神帶回地方教會,又把地方教會對神研班的回應帶到下次的神研班,這樣的對話帶動我們的成長。
  
  最後也提一下當年總會教育幹事謝禧明牧師,當神研班併入體制後,我們依舊擁有自主構思神研班活動的主導權,這跟謝牧師對我們的包容和接納有關。回顧神研班的種種,我必須說,神研班不是我們幾個人的,它屬於所有的參與者,我衷心地向所有的參與者說:謝謝你們的同工。
同作者相關文章: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第 168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164 期)
更正說明 :「他」與「祂」 (第 160 期)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第 159 期)
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翻譯暨審議小組回應「讀經筆記」 (第 141 期)
那些年,我們曾經這樣想 (第 127 期)
除了〈人權宣言〉,教會還要做甚麼? (第 104 期)
從《使者》到《新使者》 (第 100 期)
打斷手骨顛倒勇——專訪張德麟談《新使者》 (第 100 期)
「同志神學」面面觀 (第 82 期)
基督徒如何看演化論? (第 81 期)
未知死,焉知生?-我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第 77 期)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第 73 期)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第 70 期)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第 65 期)
是應許?或是問題?——生物複製科技的神學省思 (第 62 期)
編者的話 (第 56 期)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第 56 期)
談讀書——我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第 55 期)
基因工程研究與上帝的創造 (第 49 期)
教會與大專青年——過去、現在、未來 (第 48 期)
「複製人」帶給你一些困擾嗎? (第 45 期)
未婚懷孕的人可以在教堂舉行結婚禮拜嗎? (第 43 期)
選擇是一種勇敢和美麗  (第 41 期)
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 (第 39 期)
福音與文化 (第 38 期)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第 36 期)
買本現代中文譯本來看吧!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3 期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 (5-8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3期  2002年  12月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 73
本期主題: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
發行日期:2002/12/10
成功的兩性相處
畫中有音樂
閩南人s
目錄s/
編者的話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從大專神研班到教會查經班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影響
回味「聖經神學研究班」
我喜歡參加神研班
重返聖經--我參加神研班
從「我祖我父的信仰」到「我的信仰」--記神研班
聽神研VS.做神研:參加神研班對我的影響
記曾經年少的日子
從聖經研讀到信仰實踐--記聖經神學研究班與新的生命
神研班對我的影響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藝術、文化、信仰──從「龍」的象徵意義談起
從點石成金、靈感完美到刷卡
教會的社區宣教之競爭力
何謂煉獄?
在愛中建造自己,關心別人
禮拜中為何要交讀啟應文?
迷糊記s
懷念林川明牧師
把握青春,活得精彩
高雄區大專長青聯合團契(KTL)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