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12月起,為基督徒青年而辦的《新使者》已經發行整整二十年了,如果從1963年的《使者》算起,年紀還要乘上一倍多。這份刊物在近二十年能夠一直持續未間斷,歸功於陳錦生社長和張德麟總編輯長期的付出與堅持、讀者的支持與鼓勵,以及長老教會大專事工作為雜誌發展的基盤。陳社長在〈走過二十年〉文中說:「《新使者》已漸漸變成教會中知識份子的刊物,從學生到畢契到社青,都有一定的讀者群。」其實《新使者》也具備公民媒體的特性,容納各種不同的聲音,非官方、非主流,關心公共議題,呈現和大眾媒體不同的價值觀。
《新使者》屬於認真追求真理的人們,未來《新使者》仍將秉著「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立場,深化公民媒體功能,努力扮演基督徒知識分子刊物的角色。
2010年新使者的總主題是「基督徒的公民責任」,本期討論的是公民如何發聲。當我們眼見主流媒體高度商業化、墮落為權勢者的傳聲筒、傳播虛華淺薄的文化意識,除了建立媒體識讀能力來解毒防禦之外,也應該努力積極把我們的聲音和價值觀傳出去。基督徒公民可以選擇另類媒體來接收資訊了解世界、可以加入公民媒體或與之結盟、可以擔任公民記者為歷史作見證、為公義來發聲。
網際網路的發達、3C產品的平價化和便利性,促成這個「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發聲不難,但是被聽見不容易。如何深化我們自己的信仰內涵、透過當前人們喜愛的方式來傳達?如何讓議題受到注意、卻不媚俗不扭曲?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考驗。本期主題文章(包括「母語葡萄園」林俊育的文章)有許多相關資訊和經驗談,值得參考。
幻化多變的現代資訊社會中,有些恆常的力量安定人心,有些價值永不改變。鄭仰恩寫下他對胡文池牧師的敬意,這位將福音帶到布農族當中的上帝忠僕,如哥林多後書四章所載,乃是充滿上帝之光的瓦器,「常常為了耶穌的緣故冒著死亡的危險,為要使他的生命能夠在必朽的人身上顯明出來。」賴德卿專訪報導阿瘦皮鞋老闆羅水木在夫人長期耐心祈禱後,終於受洗成為基督徒,並舉行「生前喜樂感恩告別禮拜」,見證在信仰中獲得重生的力量。
加拿大聯合教會牧師劉博思(Bruce Mcleod)十月間訪問台灣,在台南、台灣神學院演講,以絕佳文采分享如何「在該撒的威旗下」(國家暴力下)跟隨耶穌。他盛讚為台灣民主化被囚的人們:「為著人類尊嚴、民主、以及上帝對這世界不可磨滅的愛,堅強挺立。」這樣的精神,是台灣教會值得珍惜並接棒繼續發揚的信仰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