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57期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教會青年出走篇」探討
關鍵字:
作者/王崇堯 (現為台南神學院副教授,主授社會倫理學)
  在「教會青年出走篇」中,從訪問及描述的文章得知,「出走類型」大致可歸納成下列二種:一是「傳統出走」類型;另一是「信念出走」類型。
  
  「傳統出走」類型反應著教會信眾在社會世俗過程影響中,無法避免的離心作用。第二代信徒在世俗化過程影響中,並不意謂他們仍然分享著第一代信徒所留下的宗教情懷,何況社會世俗化過程,在台灣至少還牽連著一個外來統治集團所加予的大中國主義文化系統及價值判斷。也因為如此,台灣教會青年的出走,一方面看似單純的世俗化影響的必然結果,然而另一方面,這些現象背後所象徵的霸權文化宰制意義,使此問題更加複雜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出走,依筆者觀點,至少牽引著二個重要因素:一是教會內部因著世俗化過程影響所帶來的鬆解,以致第二代信徒並不全然分享其父母親的信仰理念;另一個因素是外來的,也就是台灣在戰後由中國來的國民黨政權接收及強權統治後,在其所灌輸給台灣全體人民的大中國主義文化意識型態,更加強化瓦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865年建立以來所衍生的台灣本土文化意識,這當中包括語言的習慣使用、思考方式、人生意義設計及價值判斷。在這種大中國文化意識型態的教化過程中,使台灣長老教會在戰後出生的子弟,更加困難分享其祖先所傳承下來聯繫於本土意識及生活的信仰價值,因而有些人出走或投向所謂的「國語」教會。

※ 「傳統出走」類型:世俗化過程影響下的出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數儘管年年增加,教會內部通過其所出版的刊物來作為信眾信仰教導也有推展,但仍然無法制止其第二代信徒(廣義的定義是因父母親而傳承下來的信徒),在台灣世俗化過程影響作用下所形成的瓦解作用。
  
  第二代信徒,每日一踏進學校,一接觸社會,便開始脫離他們父母所灌輸給予的信仰生活及價值。第二代信徒的想法、是非判斷樣樣顯示他們正受到台灣整體文化價值的薰陶及影響而逐漸世俗化。然而,他們也生活在一個傳承的基督教信仰家庭裏,不得不分享著父母的信仰及想法。
  
  他們的困境,是當他們陪著父母進出教會、參與教會活動時,並不意謂這些活動對他們有何重大意義,或是真正了解這種參與的意義及分享此種信仰生活的需要。然而當他們整個投入培育(學校及教會)他們成長的世俗化生活時,有時又放不下父母先前所灌輸給予的信仰想法。於是第二代信徒中,有的人一離開父母的身邊,也就離開父母的教會;或是有的人陷入了一種難以抒解的處境,去不去教會成為進退兩難的折磨。
  
  在此,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教會內聚作用因素。也就是說,當第二代信徒無可避免會因著世俗化過程的影響而未能像其父母熱衷於其所經歷的信仰時,教會的內聚作用就成為能夠吸引第二代信徒繼續參與此信仰的重大關鍵。在「教會青年出走篇」中,有的人就是因為教會內聚力量不夠,覺得教會沒有溫暖或吸引而出走。
  
  在這方面,歷史學家托爾慈(Ernst Troeltsch)所分析的大教會與小派類型觀點,應可作為台灣教會的借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已超過百年歷史,其組織型態及信仰禮儀顯然是一「大教會」(the Church)類型。
  
  大教會型態的主要特質是個人生來便是信徒,它著重的是教會的聖禮及一套神職人員的傳承訓練。因此,它很容易把福音的活潑性導向一套形式化,以神職人員為中心的禮拜儀式。參與禮拜的會眾,事實上並沒有多大權利來要求改變,或活潑化以神職人員或聖禮為中心的禮拜方式,於是禮拜逐漸成為形式,扼殺了信仰的活力。而且,對第二代的信徒來說,每個禮拜所重複同樣形式的禮拜方式有時是一種折磨,有的人乾脆不來,有的人於是出走。
  
  其實,加爾文派的教會是一個包含小派理想的大教會型態。其「聖潔社會理想」及「入世禁慾主義」皆可作為今日教會生命的內在革新。由此來疑聚信仰活力作為內聚力量,教導信徒如何在世俗化過程影響中仍保有信仰,且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裏,實踐簡樸生活來體認此信仰的可貴。

※ 「信念出走」類型
  信念出走類型表面上看似對禮拜形式化教會的反動,然深思後,這也是統治者教化後必然引起的催化作用。試想,當一個人從小被灌輸大中國文化意識,以及習慣使用「北京話」,他能深入分享台灣教會以台灣本土思考的信仰信息嗎?或是他能習慣於台語文的思考方式嗎?當然,在此並不是說沒有純粹因信仰信念不同而出走的範例,只是提醒大家去注意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因素。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建立於1865年,由於歷史傳承,它使用當地台語文為信仰思考語言;也由於歷史使命,它承擔認同台灣、台灣優先的信仰理念。這與戰後新來的統治階級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國民黨政權在台灣所進行的大中國文化意識教化,代表著一個殖民者的霸權的宰制及被殖民者的悲哀無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此大中國文化意識教化洗腦過程中,其內部正進行著一個影響深遠的雙重作用。一方面是緬懷自屬歷史文化的特質,並藉著其所認定的同族群體聚集,同樣語言使用,以便在新的統治階級的強權文化壓制下來作自我安置。但另一方面,又無法避免其第二代被此統治文化、思想所教化影響,在此雙重作用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正面臨著一個歷史承續的困境,那就是受中國文化宰制、洗腦第二代信徒,愈來愈無法了解台灣教會第一代信徒所背負對台灣的歷史使命。
  
  於是第二代信徒,他們會因著其所受的社會文化教育,而與第一代對政治認知有所不同。第一代信徒所背負的台灣價值未必成為第二代信徒的價值。甚至在此教化過程中,他們對父母親教會所使用的語言,有著莫名因文化優越感而衍生的輕視,甚至對這些語言的使用也是陌生。於是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常常以統治者語言為語言的教會,輕而易舉地就取代了說父母話語言的教會。
  
  另外,有些人在教化下接受了「宗教是宗教,政治是政治」這樣的想法。儘管他們對信仰的追求是認真的,他們仍然無法了解信仰背後所牽連的殖民宰制文化。於是經由統治階級所灌輸的教導,他們對長老教會的關懷台灣前途很不以為然,把教會對其所屬的文化、鄉土簡化為一種政治干預,是不屬靈的不好行為。

※ 結語
  總而言之,長老教會青年出走的原因不是一、二個類型就能歸納。本文探討不在於長老教會青年出走的心理因素探究,而是在一個社會文化的意識型態結構裏來反思這個問題。當然,教會青年出走不能只把原因歸究於客觀的外在環境變遷,教會作為一個宣揚上帝國的團契,本身也有相當大的責任。它如何重新定位,找到自己存在於社會的意義,並藉由這種信仰意義的教導,凝聚內聚力,傳承給它的第二代。
  
  不然,台灣教會就會如同社會學家所觀察的,那就是現今台灣教會信徒,在他們現世生活所表現的型態,大多還是被世俗意味所牽引,或是多數的信徒仍然受到大中國文化意識型態的制約。而這種以大中國意識為思考的文化體系,再加上以資本主義濃厚世俗意味為價值的心理狀態,往往已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宗教表現形式,下了一個先決的內涵定義。
同作者相關文章:
誰說牧師不是「演員」? (第 188 期)
十字架沒有把手 (第 187 期)
「除魅」對基督信仰的挑戰 (第 186 期)
紀念一位為神學生準備飯菜的媽媽:阿丹姐 (第 177 期)
禮拜中的真、善、美 (第 124 期)
漫談新聞自由與自律 (第 121 期)
今日教會如何面對貧富差距現象 (第 117 期)
處境化神學的應用──重建台灣教會的歷史使命 (第 114 期)
「文化情境化」到「神學情境化」 (第 91 期)
聖餐可與成年禮俗相結合嗎? (第 82 期)
「教會青年出走篇」探討 (第 57 期)
基督徒的行為比別人好嗎? (第 5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7 期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33-3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57期  2000年  4月 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57
本期主題:長老教會青年的出走問題探索
發行日期:2000/4/10
目錄s/
留還是不留?
編者的話
為尋找真理
出走記事
為何出走?
雅各的夢,不是我的夢!
只是習慣不去而已
尋找——看不見的信仰
原住民大專青年的教會參與
愛與執著
大專基督徒聖經神學研究班
基督精兵營
原住民青年全人發展生活營
TCMA台中學生部
教育營事工
服事這一條路
教會的「品牌形象」
「教會青年出走篇」探討
教會的年輕人到哪裡去了?
我的姑婆──李幫助牧師
論網路之流行語言
被弄瞎眼的參孫
作伙來辦桌——半客庄教會的福音工程
為什麼要「按手」﹖
感謝---一路上有你
圖像!偶像!
「鐵安妮」的省思——祈求智慧,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啟航
近事分享
復興鄉課輔有感
紐西蘭學習之旅
原鄉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