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74期 網路交友面面觀 |
|
|
特稿 |
基礎神學往前走 |
|
|
關鍵字: |
作者/董俊蘭
(台南神新約學教授)
|
|
|
|
有一部電影叫做「美麗境界」,描寫一位美國普林斯敦大學約翰奈許教授的故事。奈許教授雖是難得的數學天才,卻患有精神分裂症,曾有一陣子生活在幻覺中,幸好他的妻子始終支持他,幫助他走出幻覺的陰霾,得以重返普林斯敦大學繼續教學和研究的工作,最後還在一九九四年得到諾貝爾獎的殊榮。
這部電影給人很多深省的機會,尤其是那位妻子偉大的表現,不只為人類催化了一朵奇葩,也為自己創造了偉大的婚姻和家庭。然而,這部電影給筆者最大的震撼,卻在於那位教授一生所堅持的一個理念:追求原創性的理論。他終其一生,多少時間流連在圖書館的玻璃窗前,所追求的就是一個原創性的理論;而他所開創的「均衡理論」,不只成為現代經濟學的指標,也曾促成進化生物學的突破。
沒多久以前,國內學術界為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楊振寧舉行八十歲的生日宴會,席間與會的教育部長黃榮村說,當初因楊振寧和李正道榮獲諾貝爾物理獎,很多學生都把台大物理系列為第一志願,他很懷念那時台灣重視基礎科學的氣圍,但後來有一陣子基礎科學的研究沒落了,最近才又好起來,愈來愈多人願意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
這使筆者想起十多年前在蘇格蘭讀書時,曾遇到一位在國內大學教書、學假到英國進修的教授。他很感慨地說,現在的研究生大都很現實,不會問你做這個研究對學術有什麼貢獻,只在乎做這個模型能幫他找到什麼工作。那位教授的肺腑之言,正好反應出台灣社會的基本危機,就是大家只喜歡收割,討厭播種,更沒耐心去耕耘;如果這種速食文化不予排除,台灣將來只能吃泡麵,吃完就完了,毫無前途可言。
大概是受到台灣社會的影響,教會界也普遍存在類似的情形。很多教會的牧師會好心地建議神學院,要注重實踐方面的課程,教學生靈修、牧會、處理危機、行政事務等,就是很少人建議神學院多開聖經課,讓學生多讀點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要精研莫特曼的盼望神學。也有很多年輕的傳道,剛離開神學院進入真槍實彈的牧會工場,就埋怨他們在神學院讀的書沒有用,還不如參加一場神醫特會來得有效。就連神學界也普遍存在輕視理論的情形,筆者曾經遇到一位在外國讀實踐神學的研究生,他告訴筆者說,他不要鑽研太理論的神學,要讀「實際」一點的東西,這樣對教會才有幫助。
其實,沒有基礎的理論,哪來應用?當初如果沒有牛頓發現地心引力,哪有今天的航空業?沒有高科技的研發,我們永遠只能做代工,賺取微薄的利潤,而把大把鈔票推給別人。教會也是一樣,如果大家都只會到韓國學祈禱山、增長小組和敬拜讚美,到新加坡學細胞小組,而不願投資去研究本土的宣教事工,甚至連到韓國和新加坡取經回來的「罐頭」,連炒一下都沒有,倒出來就直接端上桌,那台灣教會成為韓國教會和新加坡教會的副本事小,麻煩的是,學回來的東西能否適應於台灣教會?還有,將來台灣社會和教會的主客觀環境都改變後,我們是不是要另外開發一個地方,再去取一套不見得合身的衣服回來套在身上。
因此,台灣社會的前途在於改變人民急功好利的心態,不要再把台灣當成「反攻基地」,而要看成我們要永遠居住的鄉土,讓大家願意把時間、金錢和感情都投資在產品的研發和基礎理論的研究上。台灣教會的將來也是一樣,我們要重視教會是上帝國的一部分,和教會事工需要永續經營的事實,轉移部分的資源來做基礎神學的研究,好讓我們將來面對社會議題時,不會再啞口無言,不至於被迫胡說八道,而是站在聖經和神學的基礎上,提出合乎上帝心意的回應,讓上帝的啟示流露出來,不但可以做為信徒信仰生活的依據,也希望有一天,教會的教導能擠身台灣主流意識,讓台灣人民聽到上帝的聲音,讓台灣能成為上帝國的一部分,讓「基督福音救台灣」的美夢成真。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婚姻之約,約什麼? (第 94 期)
|
.情境化神學:有幾種情境? (第 76 期)
|
.基礎神學往前走 (第 74 期)
|
.靈語 s (第 61 期)
|
.從聖經的觀點看「工作」:「祝福」還是「詛咒」? (第 52 期)
|
.LKK讀經法 (第 51 期)
|
.論理想的廣電媒體宣教 (第 40 期)
|
.禮拜天是「安息日」嗎? (第 37 期)
|
.基督徒可以吃「血」嗎? (第 36 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