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76期 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字級調整:

厝邊頭尾
二重埔教會的社區工作
生命教育就是要先從觸摸泥土開始。上帝創造人就是從泥土創造出來的,而人的價值就在智慧,智慧也是從上帝而來的。
關鍵字:
口述者/張德謙 (二重埔教會牧師)
記錄者/鍾淑惠 ()
二重埔教會是由客家福音隊開始播種。初期成立一個青蘋果教室,針對社區的小孩子,用社區主日學的方式來帶領他們。禮拜六或禮拜天也邀請客家青年聖歌隊作佈道,後來在1993年,正式由新竹教會成為二重埔教會的母會,給予經濟上的支持。

青蘋果教室
剛開始教會在二重埔國中旁邊的小巷子裡,附近沒有任何會友,唯一的種子就是加入青蘋果教室的小朋友,當時他們的年齡大約是小學二、三年級左右。因為聚會地方不好停車,後來換到中央路。教會換地點之後,還是繼續小朋友的社區的工作。
漸漸地有基督徒到科學園區、工研院上班,他們開始到二重補教會聚會,牧師也增加同工。大家開始關心社區中需要關心的人作直接的服務。慢慢的,越來越多的人進到教會,也投入更多的社區宣教,成立音樂班、才藝班,後來也成立少年團契。
因為教會有很清楚的社區宣教的異象和方向,所以參與的同工都很穩定。到1996年的時候,大家開始思考怎樣讓教會擁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要定根。從夢想,繪製藍圖到完成教堂的興建,上帝都很奇妙的帶領,讓我們經驗他的大能。不管是經費的問題,或是建築的需求,上帝都為我們作最完善的安排,讓我們繼續做更多的服事和事工。
1999年之後,我們將主日學時間改在星期六下午,成立社區兒童團契。我們覺得不應該因為過去的一些種子而滿足,他們都已經長大,我們要一棒一棒接下去,讓新的小朋友進來。在建堂之後我們的年度目標是生根、播種、重新奠基。對內有長執的教育,對外有很多的團契例如:兒童團契、少年團契、磐石樂團、讀書會等。兒童團契本來只有五個人,現在有30幾個人,並且80%以上都是社區的小朋友。

教會有兩堂禮拜
教會有兩堂禮拜,一堂針對年輕人用華語敬拜讚美的方式,一堂針對長老教會的信徒用閩南語。兩場禮拜其中一個是在禮拜形式的改變,另外一個是在教會的形式上做改變,這樣的改變是希望能讓更多社區的年輕人、小朋友進到教會來。上帝給二重埔教會一個比較特別的恩賜在服事年輕人和小朋友,而客家福音中心,是一群客家的牧師,都會講客語,他們就服事客家族群的長輩。2002年的聖誕節,我們教會青年成立的電子樂團,跟客家福音中心一起到附近的廟前廣場去報佳音。今年4月20日復活節報佳音也是用這種形式。結合竹東厚賜堂、芎林福音中心與勝利堂的客家小組。他們用客家傳統的山歌和福音詩歌唱出他們的感受分享,我們用年輕人的方式分享,這是一種很好的相處模式,合一的見證。
各項事工的推動都是上帝很美妙的帶領,大家運用了各種不同的恩賜,互相包容,在這個地方推動社區的宣教事工。現任的牧者張德謙牧師和牧師娘來了之後,便開始想不同的方法吸引更多的小朋友來到這裡,所以開了小天使音樂班、木笛班。帶小朋友學習禱告,教他們福音詩歌,也在福音主日的時候邀請小朋友來表演,同時邀請他們的家長一同參與,這些方式都是在做社區宣教的事工。

田園生活
就在我們想要和本地客家族群建立更深的溝通模式時,上帝賜給我們一塊田,作田園生活的規劃,帶領社區的小朋友認識如何耕種和生命成長的教育。我們讓每個願意來學習的人都認養一小塊地方。有很多慕道的長輩,就是傳統客家族群的長輩,原先一、二個禮拜才來一次,後來為了照顧他們所認養的地每天來教會。其中有一位楊爺爺,是我們的顧問,他自己規劃涼亭,自己劈竹子、自己綁,並在禱告後作成了一個八角亭,會友把他取名叫「八福亭」,我們在每一個柱子上貼上八福。藉由田園生活,我們和客家長輩建立溝通和互動關係。
因為在耕種的當中我們會插牌子告訴大家這是什麼植物,所以也可以看到大朋友帶小朋友認識這是什麼植物。再來就是小朋友喜歡種花,產生了一個親子共同遊戲的方式。這些客家族群的長輩對耕種的東西本來就很有經驗,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在地的耕作者,只是因為園區來的關係,所以他們慢慢的不想耕作。也因為這樣的機會,讓他們重拾耕種的機會。在大家學習耕種的時候,他們會分享很多他們的經驗,包括這些植物應該要如何生長、我們要怎麼照顧、保護它們。從這當中我們也學習到很多生命成長的經驗。我們計畫把這些故事做成一本田園生活日記。我們有一些教美術的老師,開始教小朋友怎樣把他們的田園生活記錄下來。也教他們學習去找資料,例如他今天種苦瓜,苦瓜有什麼特色、要怎麼照顧、對人的身體有什麼幫忙等等,把他找出來,教他怎麼樣寫出苦瓜日記。所以每一個家庭就可以教導小孩子,將他們一起栽種的東西共同記錄下來,寫成一本田園生活日記。這樣就可以做成一本繪本,幫助親子來共同學習。所以讓城市和鄉村有一個很好的交流的田地,然後又可以把鄉村的土地帶入一個比較有管理教育的方式的教導,然後又可以跟禮拜堂做良好信仰教育的整合。

觸摸泥土
生命教育就是要先從觸摸泥土開始。上帝創造人就是從泥土創造出來的,而人的價值就在智慧,智慧也是從上帝而來的。當然很多宗教也在追求智慧,但我們從上帝創造我們的泥土開始認識。上帝創造人的方式就是從土捏造一個祂的樣式的人出現,然後將它的活氣吐到人的鼻孔裡使人有生命。所以透過泥土的觸摸,也可以了解在地客家的文化。在地的人拿鋤頭,外地來的都是拿筆的。而拿筆和拿鋤頭的要怎樣讓他們結合,過去這個答案是無解,但透過教會,這卻成為一個很好的功課。有博士來拿鋤頭,他說他不知道應該要如何拿,然後就讓在地的客家人教他們怎麼拿。那他們拿筆的也可以跟他們分享一些他們生活的經驗。上帝創造人都給人很多不同的才能和恩賜。過去拿筆和拿鋤頭的互不認識、不打交道,但這不是教會,教會就是讓他們通過互相分享、認識,成為一個生命的共同體,讓大家能彼此學習。
我們也規劃一個生活教育館,目標明確就是朝親子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的方向進行。預計購買一千本的童書、繪本作親子共讀的事工。因為我們的教會是為二重埔地區的每一個人而設立的,是每一個人的教會。現在台灣青少年的問題很嚴重,犯罪率最高的是新竹縣,而新竹縣則是竹東鎮,而竹東鎮最嚴重的則是二重埔,教會在這裡,所以我們對這個地方的年輕人有一份責任和使命。

上帝的家
基督教和其他的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其他的宗教是要得到,而基督教則是要分享,而越分享,生命越喜樂、豐盛。基督教會就是讓大家互相學習、學習接納,然後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二重埔教會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成為一個家,成為一個上帝的家。大家一起建造上帝的家,不分彼此,說出自己的意見成為別人的參考,也不必擔心是誰當頭,而是大家一起建造。所以我們也推動全家服事,因為越服事我們可以通過其中來得到很多的成長,越服事也會越謙卑。當大家一起在參與服事的時候是彼此學習、成長,也通過活動,可以更快、更深入的學習得到更豐盛的生命。
同作者相關文章:
詩篇23篇之美 (第 124 期)
從主日學發展史看基督教教育的推動 (第 105 期)
顏色之外——展望2004年後的長老教會政教關係 (第 85 期)
二重埔教會的社區工作 (第 76 期)
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台灣各宗教921救災概況 (第 65 期)
編者的話 (第 61 期)
論《契機文獻》一書 (第 49 期)
二重埔教會的社區工作 (第 76 期)
詩歌敬拜與詩歌創作 (第 75 期)
比翼雙飛 (第 60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6 期 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50-53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6期  2003年  6月 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76
本期主題: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發行日期:2003/6/10
目錄s/
一顆簡單的心
編者的話
國內各基督教大學之比較
基督教大學教育理念之探討 --以中原大學為例
校牧都在做什麼?
大學校牧的危機與轉機
校牧工作的遠景與預期的困難
學生如何看待校牧
思念德明利姑娘
消除皺紋,真的可以更美麗嗎?
我們的殯儀館怎麼了?
二重埔教會的社區工作
聖經中先知的角色
爭吵中的學習
基督教大學內應設教會嗎?
開啟我眼見神恩 –殘障藝術家盧志松心路歷程
情境化神學:有幾種情境?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
越過死亡線(電影分享)
我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