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8期 在開放與保守間──擺盪透視長老教會的倫理教育 |
|
|
本期主題 |
亂——今日社會的倫理價值 |
|
|
關鍵字: |
作者/張馨文
(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國中教師)
|
|
|
|
亂,可以形容是百家爭鳴,各方論述大鳴大放;但也可以說是混淆不清、無法控制的情況。
亂。
媒體每日每夜漫無目的的扭曲人性,政客口沫橫飛的說出不必負責的言論,商人想盡辦法為自身利益拖套解牢,老師教著不知從何可驗證的道德教育,學生一知半解的背著芸芸教條,辦公室堆塞滿滿詭異的資本主義文化……。這不亂嗎?
亂,似乎是社會變遷與開放多元中倫理價值、道德界線必須面臨的宿命。 連「亂」這個字,可以形容是百家爭鳴,各方論述大鳴大放;但也可以說是混淆不清、無法控制的情況。這個字的理解可以是欣慰的:這社會的價值有多少複雜的面向(有多「亂」),也許便顯示這社會開放的程度有多少;也可以是令人感傷的:價值已經複雜到無所遵循,渾渾噩噩下而至於手足無措。
今日社會的倫理價值(Ethics and Value)早已在所謂的多元與後現代中被模糊了焦點。有人主張固守傳統情操,但馬上就會被批評「保守」、「反動」;有人贊成追求後現代的價值並立,但卻可能會被貼上「失根」、「媚外」的標籤。不論如何,倫理價值的討論絕不能超脫出社會現實,因為或是倫理,或是價值,都是社會現象的產物。
倫理價值 我們常常將這兩個詞放在一起,雖然倫理與價值是不一樣的概念,但理解上卻可以放在一起談。通常認為,道德是一種是非善惡、好壞的判斷,是一個價值的判準,而倫理是以學術的方法對道德的判斷做探討和分析。Ethics這個字是來自ethos,ethos指的是風俗習慣,在特有的社會環境下對行為的規範,便稱為倫理。也因此,倫理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情境下有不同的解讀,伊斯蘭教徒所用的倫理和基督教徒所用的倫理就截然不同。倫理絕對不能夠脫離現實社會來判斷,倫理是一系列做決定的過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每天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接觸時發生的關係,便依照特定的道德意識而形成倫理的要求。若由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倫理價值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群體為求生存而對行為自由的限制」。
倫理價值是大事 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中論及「倫理」時說:「我們現在討論的可不是芝麻綠豆的小事,而是應該如何生活的大事。」(We are discussing no small matter, but how we ought to live.)。要瞭解這個大事,我們可以將關於「如何生活」或「如何做人」的倫理原則,與社會群體當中其他的實踐原則來加以比較,一方面可以讓人清楚「倫理」所指為何,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清楚一件事:不論社會如何轉變,倫理問題遠比其他實踐問題都要優先而重要。
社群當中的實踐原則有很多種,除了倫理原則外,還有各種遊戲規則、傳統習俗、典章制度以及宗教誡命。倫理原則之所以最為優先,是因為這些「做人」的原則涵蓋超越人生每一個角落,以及我們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而其他規範原則沒有這種普遍涵蓋性。以遊戲來說,遊戲規則會告訴參與人在遊戲時可以做什麼,或者不該做什麼。但是遊戲規則卻不能超越自身去使某人思考是否此時此刻應該參與這項遊戲。價值判斷才能讓某人反省到是否適合參與這項遊戲。此外,即使進入遊戲之後,價值判斷的原則也會要求參與者應遵守遊戲規則,不可做小動作或耍手段。
眾所周知,文化對人的約束往往是無形的,只要人屬於某個文化或社會,便很難擺脫傳統習俗的限制。當然,就文化而言,不同社會的禮俗並無高下之區別,有些習俗也在價值觀的轉變之後,會被看做是「不良風俗」。例如鋪張的拜拜或喜宴文化、深夜擾人的宗教儀式等,這些已透過道德反省而「移風易俗」。此外,還有一些社會價值觀來自根深蒂固的傳統「倫理」觀念,例如男尊女卑的「三從四德」、「君子遠刨廚」等。這類觀念雖常被冠以「倫理」之名,然而,若從更完整的對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反省來看,它們很可能已變成不適於今日社會的「吃人禮教」。
綜上所言,倫理價值是關於「如何做人」的一切理想、原則、或實踐。在眾多規範體系中,倫理價值的規範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規範。人生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幾乎都有窮盡的時候,但「成為人」這件事卻沒有終了。人有選擇不同角色的自由,但卻沒有選擇要不要成為「人」的自由。倫理價值就是在提醒大家:怎麼做人才能活的像個「人」,活的把自己當人看,也尊重他人是個人,尊重萬物他們本來的樣式。
現今社會的倫理價值 現今社會上,任何一個領域或職業,都可能套上「倫理」兩字,作為該領域的應然規範。例如:師生倫理、企業倫理、醫學倫理、科技倫理、家庭倫理、生態倫理、環境倫理等。表面上而言,每一個角色與場域都充滿各式各樣的倫理原則,也都左右了我們的價值判斷,這社會似乎是越來越拘束與不自由。但是,若再細看其中道理,便能發現倫理原則的要求並非形而上的教條,反而是在活生生的現實與境況中,人與其他人、物、生物、環境相互對應的關係與思考面向。這樣的對應與思考,並不是「做與不做」之間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反身到人本身的價值與世界萬物的關係,將深切的愛與關懷投射到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關係當中的反省。多元論已經摒棄早期對於單一價值規範的要求,現今的倫理價值重視的不是「如何做」、「做什麼」等脫離現實的指引,而是當所有選擇橫列在人的面前,人們有權利瞭解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利弊得失、有智慧地考量現時、現地、現物而做出利人利己的行為表現。
也就是如此,「亂亂的」或複雜的倫理價值對許多人產生衝擊,因為我們的家庭、學校、媒體並沒有教(更精確說是「訓練」)我們如何在眾多角色、複雜的場域、多因素的情境中,做出所謂「利人利己」的選擇。有時我們需要摒棄小我,完成大我,但社會現實又告訴我們「軟土深掘」,保護自己是最高原則。我們很想為社會盡一點心力,但卻發現對政治的熱情或對社會的愛心只是某些人利用的工具。我們都知道該怎麼做,但是我們卻做不到;我們都知道該如何選擇,但卻往往做不出正確的判斷;我們看到了事情的結果,卻沒能夠反省到深層的原因。不是不為也,是不能也;不是不知何也,是不知如何也。
媒體倫理說:公正、客觀,但電視的播出仍光怪陸離;政治倫理說:要成為政治家,不要成為政客,但政治人仍未體會出責任對民主的重要;商業倫理說:社會的繁榮才是企業的繁榮,但商人仍禁不住向龐大利益低頭;教育倫理說:道德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但是老師仍要求同學背出民主素養,氣呼呼的家長到學校還是沒頭沒腦的大罵……。不是倫理價值的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我們的判斷力一再地被削減,我們看不出問題的核心,更別說,我們有耐心和毅力去反省:愛與關懷以及利人利己的選擇。
若沒有真理,我不相信這種黑白與擺盪的「亂」有任何處理的空間。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教學現場中的公民意識型塑——教學者的角色 (第 142 期)
|
.亂——今日社會的倫理價值 (第 88 期)
|
.大人拼經濟,小孩拼英語 (第 84 期)
|
.深夜四點:你怎麼還掛在這裡? (第 75 期)
|
.你我都是偷窺者?!狗仔隊與偷窺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第 72 期)
|
.青年的敬拜:磐頂教會青年崇拜 (第 69 期)
|
.談「民俗療法」 (第 66 期)
|
.你的「性」觀點多元嗎? (第 64 期)
|
.參與第32屆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總會心得 (第 60 期)
|
.關於ASYG 2000 (第 58 期)
|
.為何出走? (第 57 期)
|
.全球化與心靈帝國 (第 55 期)
|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在我們的時代實現 神悅納人的禧年 (第 53 期)
|
.學生在中、總會的服事 (第 42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