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8期 在開放與保守間──擺盪透視長老教會的倫理教育 |
|
|
神學淺說 |
願他們都合而為一——普世教協的神學走向 |
|
|
關鍵字: |
作者/M. P. Joseph
(長榮大學副教授)
|
譯者/林晚生
(傳道人,文字工作者)
|
|
|
|
當各宗派教會認知彼此都是在同一個主下所結合成的基督團體時,教會的所思所行就必會是普世性的。
「普世教會合一」有多重的意義,其中主要的二項意義為:1.它是推動教會重新普世合一的運動;2.教會若要見證福音救贖的信息,必須以認真、入世的方式來參與這世界。
普世教會合一的英文字ecumenism,是從希臘字oikoumene演變而來的,意即人所居住的地球。當要推動教會間及基督徒間的合一時,主要引用的經文是〈約翰福音〉17章21節所記載有關耶穌的禱告:「願他們都合而為一。父親哪,願他們在我們的生命裡;正如你在我生命裡,我在你生命裡一樣。」因此,普世教會合一是上帝所託付的。 早期教會的教父對oikoumene這個字的使用,有時雖然會有不同的含意,但325年在尼西亞舉行第一次教會普世(大公)會議時,oikoumene已成為是在推動教會合一的字。甚至在〈尼西亞信經〉中把教會的合一作為信仰告白的一部分。所以,自早期的教會開始就已認定推動普世教會的合一是上帝對教會的呼召。
普世教協——普世教會合一的具體形式 然而,近代的普世合一運動與平信徒的運動有相關。像始自1844年的青年會(YMCA)和1880年的學生基督徒運動(SCM)都顯出在分隔的教會宗派中有合一的可能,這些運動促成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在1948年的成立,簡稱為普世教協(WCC)。普世教協、各區域教協及各國家教協,因而成為二十世紀普世教會合一生活的最具體形式。 不過,導致普世合一及普世教協形成的一個重要關鍵卻是1910年在愛丁堡所召開的國際宣教會議。這個會議原本只是為了加強各個宣教團體的宣教作用而開的,但會中來自被殖民國家的代表(僅一千兩百位參會者中的十七位)說出他們對於教會合一的關懷與憂心。這個會議遂把重心放在普世教會的合一上面,並認為宣教要有成效,教會須先合一;而作為基督身體的教會若破碎無法合一,實為羞恥之事。這次的會議也導致1921年國際宣教協會(IMC)的成立。 1928年國際宣教協會在耶路撒冷舉行第一次會議時,發表了神學上的見解:宣教是要由教會來做的,因此,教會若要有更進一步的宣教,就必得要合一。 另外二個導致普世教協成立的源頭是生活與工作(L & W)及信仰與教制(F & O)的會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追尋世界長遠的和平與公義,因此在1925年召開了生活與工作會議,此會並相信各教會間「教義雖相異但是奉仕卻相合」。 至於信仰與教制的成立是因為覺得1910年的愛丁堡會議在神學方面的討論仍有不足,乃於1927年在瑞士召開會議,以尋求各教會在信仰告白上的共同理解。然而,這次的會議,與會者也都把重點放在有關教會的合一上。 生活與工作及信仰與教制的代表在1937年決定把二種運動合在一起,以使普世理想獲得教會更充分的支持。但適逢二次大戰,終於在戰後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普世教協,並宣示「普世教協為一個凡接納耶穌基督為上帝及救主的教會團契。」今天,普世教協的會員教會有三百四十七個,分布在一百二十個國家。除了天主教會外,它包括了東方正教在內幾乎所有的基督教會。
神學上的際遇 在整個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過程中,雖然都會一再提到教會合一的議題,但不同教派在組織上的合一是否就是普世合一運動最主要的精神,至今仍有待討論。在普世合一運動中有二項神學的發展令人特別矚目:第一,在神學上對於和平與公義、信仰與見證、及宣教新形式等問題非常重視,並認為,追尋公義乃是為主作見證的根基;第二,普世合一更廣泛的意義就是需要去了解各種信仰的人,教會也因此從只忠候在上帝面前發展到開始與其他宗教的對話。
神學上對於社會實況的因應 普世合一運動的巨大貢獻就是設法讓我們的歷史與真活的上帝相連接。這是基於三點神學觀:1.罪惡是一個使人類喪失人性的惡魔勢力;2.因此,必須找出基督救贖的力量來勝過這些惡勢力,使人類的生活及結構具有人性化;3.我們為了使人類達成人性化的各種奮鬥將在末日成為對我們的審判。 認識到救贖使人類人性化,而使我們對於人類及自然界的屬性有個確信。這個確信也是來自於《聖經》上所說的,人類是依上帝的形象而造的。人類依上帝的形象而造的目的就是要讓人類具有完全的自主性(亦即人類積極參與在人類生命的歷史),而非受制性(亦即被動的接受他人的要求)。這也涉及到基督神學的四項元素: 1.《聖經》上的吩咐,安息日是為人而設,人非為安息日而設。這話乃是要一切的教會機構及組織上重新再造,以協助人類獲得整全的生命。在今日世界上每天都有四萬多人因飢餓而死亡的實況下,為公義和平而努力就是在為上帝釋放人類作見證。 2.福音書強調最後的審判如何衡量,乃依我們對社會實況如何作因應:有沒有給飢餓的食物,給赤身的衣服,照顧生病的,探望坐監的。福音書的作者給了我們一個不變的基督原理,就是社會中那些微不足道者、被輕視者、受難者,是基督的各種化身。這是上帝對世界各教會的邀請,邀請大家來參與上帝要重建受苦者的生活及尊嚴的使命。 3.經上帝重建的新人類最終將無宗教、文化、種族或屬性上的區分: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最終在主裡將成為彼此都平等的一個共同體。(加3:28)保羅的這話就是要邀請教會來走出這樣的信仰實踐。 4.教會對於保護生態、環境及永續的生命要勇於發出清晰的新神學論述。今日社會已使自然界受宰於科技,但當教會認知上帝創造的結合是指自然萬物、人類及上帝都一致時,教會就必須去體認到地球、自然界及社會是一個共同體。
<未完待續.....>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願他們都合而為一——普世教協的神學走向 (第 88 期)
|
.全新世界即將來臨? (第 85 期)
|
.願他們都合而為一——普世教協的神學走向 (第 88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