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88期 在開放與保守間──擺盪透視長老教會的倫理教育 |
|
|
大專世界 |
再思台北大專學生事工 |
|
|
關鍵字: |
作者/林熙皓
(淡江長青契友,陽銘長青義工輔導)
|
|
|
|
為強化校園宣教,發展「分區大專中心」或由地方教會提供長青活動的「專屬空間」,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方向。
第八十六期(2005年2月)的《新使者》,刊出陳良智兄與黃以勒兄於去年為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五十週年慶座談會時所撰之大專事工建言。拜讀之後,願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個人之淺見。
學生中心之使用 該文指出目前台北大專學生中心之所以使用率偏低,原因在於「現在大專中心並沒有什麼可用的資源」。這可能是因為擁有電腦等資源的辦公室為了管理上的需求,因此當沒有工作者或助理在時,將其關閉。但是除了辦公室之外,其餘的空間只要有告知中心同工,仍能使用。
少了辦公室的資源,可能多少影響學生使用中心的意願。若是能在辦公室之外的空間增設電腦等資源,加上近幾年重新裝潢了視聽室、增設協談室,或許將增加學生使用的意願。不過,筆者認為真正影響學生來中心的另一大因素,在於中心的位置除了距離台大、師大等台北市南區的學校較近外,對於其餘學校的學生來說,都得花上一段車程,除非真有必要,如開會、籌備活動,否則即使添購更多設備,學生似乎也不太會願意遠至學生中心。
既有距離上的困難,那麼文中言及「發展『分區大專中心』、成為各區諸團契互相連絡的空間」,似乎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今年,學生中心將基督教耕耘會提供位於淡江大學旁的一層樓,規劃為「台北大專淡水宣教中心」,或許可視為發展「分區大專中心」的實驗。不過,設置分區大專中心需要相當的客觀條件,例如購地、裝潢等經費,以淡水宣教中心來說,裝潢費便花了一百一十萬元,且若不是有耕耘會提供場地,恐怕花費遠超過此,因此大專事工的成員是否有此一共同異象?地方教會是否願意因著此異象而努力奉獻、提供協助?或許還有一段路要走。
筆者試著提出另一可能性:目前北區各長青幾乎都是以地方教會或是學舍進行聚會。有無可能期待各教會撥出一些「專屬空間」,供在該教會聚會之長青來使用,成為類似社團辦公室,最起碼讓團契有一存放、保管團契物品的地方。若教會本身也時常敞開大門,則更進一步提供學生於聚會或課後聚集的空間,讓學生藉由在「專屬空間」內活動,與契友增進互動與歸屬感,如此對於團契內部的凝聚、與地方教會的互動,應能帶來相當的正面效果。
不論是使用現今的學生中心、乃至各團契聚會場地,筆者認為學生也必須意識到作為使用者的責任問題。以學生中心來說,學生中心場地的管理不應只是助理,既然我們是使用者、也是大專事工的一份子,就必須重視並擔起維護學生中心清潔的責任,不應因為聚會或倒垃圾時間等理由而規避,如此既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也未善盡使用者的責任。
輔導 目前台北大專學生中心的編制是四位全職工作者,輔導十五個團契。每位工作者通常要帶領三至四個團契,假設每個團契有十五位契友,一位工作者大約要輔導六十位學生。乍看之下,遠比外教派的大專輔導帶領一百餘位學生來得少。但是,長青和外教派工作者之間存有的差異性,將可能影響我們的工作者無法盡全心力在陪伴學生這事上。
首先,來看看工作者的工作包含哪些?除了有三到四個晚上要參與團契聚會外,有時晚上還會有其他的聚會或會議要參加;白天最少得花一到兩天準備團契聚會的內容,且平時要有閱讀的習慣,否則怎能有充足的東西與學生分享?然而白天的工作不只如此,中心固定每週有一次會議、團體督導,有時還有團契、中會、大專委員會、籌辦營會、全國工作者等大小會議,而這些會議又並非人到了就好,先前也須有所準備。另外,為了禮拜天受邀到地方教會講道,工作者也得花時間預備。很明顯的,工作者的服事場域橫跨總會、中會、地方教會與團契,工作之龐雜,恐怕是其餘牧者難以想像。若是工作者已成家,也總不能為了學生、事工而不顧家庭。加上白天學生都在上課,要和他們談話,往往只能找學生空堂或晚上,但學生卻也不會讓自己閒著,要打工、補習、參與社團,所以能找出與學生促膝長談的時間,其實並不容易。
這般陳述並非認為工作者可以減輕陪伴、照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身為牧者,照顧好羊群本就是應盡職責,耶穌甚至自勉「好牧人要為羊捨命」。然而,我們也不希望因此使得工作者必須經常面對工作與家庭的兩難,甚至犧牲健康,造成人事變動頻繁,因為主事者若經常替換,將使學生中心與各團契的事工推動難以長期延續。只是筆者認為在目前大專工作制度未能改變、未有足夠經費增聘工作者的情況下,身兼第一線輔導與第二線行政與策劃的工作者,實在難以分身!遺憾的是,這些長年存在的問題至今仍未受正視與解決。
其實輔導關心學生的時間未必僅侷限於面對面相處時,殊不知輔導為了學生遭遇的問題與困擾,可是會擔心不已,甚至失眠,想盡辦法要幫學生解決,那所花的時間不只一小時吧!?此外,學生也希望工作者能夠在神學、信仰等方面能提供充足、甚至新的知識與體認,但是已花那麼多時間在上述事務,是否還有多餘的時間與精力進修?會不會變成「既要馬兒好,又不讓馬兒有時間吃草」的窘境?
在此情形下,或許於各團契設置義工/畢契輔導(下文皆以義工輔導稱之),是目前較能夠彌補工作者不足之處的方式。實際上,義工輔導在台北區已行之有年,但是義工輔導到底對團契產生多大的效用、服事內容為何,似乎先前並未有清楚的評估與規劃。良智與以勒二兄於文中對此已提出重要的提醒。從這學期起,中心策劃了義工輔導「聯誼分享會」,提供各團契義工輔導有一彼此連結、分享的機會,並有說明書明確的指出義工輔導的職責。如此看來,對這方面已較以往有計畫,不過筆者期待對於義工輔導能夠有更完善、嚴格的訓練,讓義工輔導在神學、輔導技巧等方面有更精進的學習,好成為工作者與學生的幫助。至於遴選義工輔導方面,除了神學生之外,或許校園團契培育輔導的模式——「由現職輔導推薦、鼓勵有團契背景的學生在未來投入輔導行列,並開始訓練之」是相當值得參考的!而筆者也衷心的盼望每一位願意擔任義工輔導的同工,必須有深切的委身意願,積極地參與團契、關心學生,而不是如蜻蜓點水般的參與,甚至只是把義工輔導當作是未來受派時的「籌碼」。因為我們所作的,乃是會影響人生命的服事!
學生 礙於篇幅,筆者於此僅能提出一些問題與諸位一同來反省。 學生是大專事工的重要成員,學生如何期許自己與團契、意識到自己在團契與大專事工的角色為何?在有所意識後如何參與、實踐?都將影響大專事工的推動。就筆者觀察,目前長青團契有兩種需要注意、反省的狀況。一是學生害怕扛責任,有人認為「團契不要倒在我手上就好」,甚者在接任會長前夕「落跑」,似乎反應出學生保守而不願尋求異象與進步、自私而不願犧牲的心態!另一則是學生要求「學生自主」,但是在討論、推動事工時未能與輔導有完善溝通、建立團契的整體共識,有時輔導只是被動的被告知、連被動諮詢都沒有;輔導若是基於一些顧慮而有所阻攔或提出不同意見,則被視為「干涉」、阻礙學生自主。但在同時,學生卻未必認清責任,願意或有能力扛責任,遇到狀況時就直接將狀況丟給輔導,要輔導處理,甚至認為輔導未善盡職責。這反應出學生與輔導對於自身與彼此未有清楚的認知與適當的定位,實在急需大家好好的思考與釐清。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世代在變,我們要跟著變——淺談牧養 Z 世代青年 (第 198 期)
|
.神研班為什麼要研讀士師記? (第 193 期)
|
.盼望不會消失! (第 176 期)
|
.跨越宗教邊界的小旅行--我看〈通靈少女〉 (第 161 期)
|
.一起學習讓上帝的話甜如蜜--我們的查經班 (第 159 期)
|
.燃起你研讀聖經的熱情--長青團契的研經生活 (第 149 期)
|
.平凡中卻也不平凡的報佳音 (第 146 期)
|
.做個彰顯上帝恩典的瓦器 (第 126 期)
|
.生活不止是消費 (第 110 期)
|
.寬恕,帶來療癒——我讀《寬恕,我唯一能做的》 (第 103 期)
|
.人性的漫漫黑夜——《夜》 (第 97 期)
|
.全方位牧師娘——吳威廉牧師娘 (第 96 期)
|
.我的夢幻婚禮 (第 94 期)
|
.再思台北大專學生事工 (第 88 期)
|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第 86 期)
|
.國內各基督教大學之比較 (第 76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