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48期 未來,一直來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當教會不再把自己組織的存續看為要緊,反而願意冒著賠上自己生命的代價,為那些受苦的弱勢人群挺身行動,教會才能繼續長久為上帝發光。
關鍵字:
作者/周恬弘 (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行政副院長)

長老教會將福音帶進台灣,並在這塊土地上宣教與發展已經過150年,使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成為目前台灣最長久的現代議會組織與多分支事業組織。

這個教會組織,曾經培養出前仆後繼的優秀傳道人,委身為福音拓荒;也曾經造就許多有良心的知識份子和各種專業人才,領導社會和民主的改革;還曾經在資源貧瘠的年代,用醫療照護撫慰身體與心靈的病痛,給病人帶來平安與盼望;更曾經給予獨裁的國民黨政府具體的壓力,對其所施與人民的壓迫產生制衡;並且曾經在台灣外交孤立無援的處境下,為這個孤兒國家的前途發聲,爭取可貴的國際友誼和支持。

我們可以肯定和欣慰的是,如果沒有PCT在這塊土地上的耕耘與服事,台灣一定沒有現在這樣平等與充足的景況。可是這樣的成果,其實是早期宣教師的遠見與委身,以及眾多教會前輩的投入努力所得來的。站在這個重要時期轉折點的牧長與信徒,更重要的責任是誠實地面對教會的現況,以及展望教會的未來,思考我們的教會要往哪裡走?我們能否繼續對台灣社會和世界做出正面的影響和貢獻?

※省思PCT的現況

150年是巨大的考驗,PCT通過了第一個150年的考驗,但不保證能夠在下一個150年奪標。我們必須認真地看待以下的問題:PCT未來100年或150年的展望會是如何?150年後的PCT是否還會存在?如果是,那時會是怎樣的情況?150年後,台灣會不會因為PCT的存在而變得更好、更合乎上帝的旨意?上帝會如何衡量PCT的貢獻?

美國芝加哥柳溪(Willow Creek)教會的比爾‧海波斯(Bill Hybels)牧師,在2013年的全球領袖高峰會挑戰每一位基督徒領導者,要有勇氣和責任去認清自己所帶領的機構或組織目前的真實處境,是正在走下坡、不上不下,還是向上提升?

如果從教勢統計來看,目前PCT應該是處於「不上不下」的狀態,雖然這幾年來整體教會的信徒人數和禮拜人數仍有些微增加,但都沒有比全國總人口的成長率明顯高出很多,大致處於欲振乏力階段,總信徒數始終圍繞在總人口的1%左右。

如果從教會的影響力來看,老實說我認為PCT是在走下坡。無論是國內或海外的宣教,我們似乎提不出很有效的策略和方向;教會快速老化、青年外流、兒童事工疲弱。在社會關懷方面,醫療服務內容和其他醫療機構漸漸沒甚麼不同,失去特色;各個關懷服務機構大多經營不善。PCT經營的學校在各類教育機構中都排在中後段;連我們最與眾不同的神學院,若申請教育部立案之後,可以預見會逐漸被教育部的評鑑和規範加以同化。在民主和國家主權的倡導方面,PCT的戰力也在減弱,也許不是我們的能量下降,而是台灣社會興起的力量已經快速超越及取代我們的影響力。

最近慈濟受到社會及媒體嚴厲的檢視,我的好友陳宗文兄用經濟學「邊際效用遞減」的觀點去分析,認為問題出在慈濟擁有巨大的社會資源,但是對社會的實際貢獻卻相對越來越少。他這樣寫:「(慈濟)募款越來越多,多到想不出甚麼「公益事業」可以做了。他們一再蓋窮極奢華的建築物就是證據。慈濟精舍花費以幾十億計,其實用途、效應極其有限。早期他們募到五千元,效應很大,現在募到五十億元,引起反感,效應竟出現負值。」﹝註1﹞

PCT也應該拿這段話來反省自己。根據PCT總會年會的報告書,PCT在2012年各教會奉獻收入總計超過42億元,其中約22億元用在教會的經常支出,4億元繳做總中會負擔金,將近7億作為建築基金(約佔總奉獻收入的16%),其他支出約4億元,結餘約5億元。﹝註2﹞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去探討,這些經費到底有多少比例用在宣教、栽培和社會關懷服務事工上?產生了怎樣的成果?

我的經驗告訴我,總會和中會的負擔金,絕大多數都是用在組織運作和聯誼。我很希望參加總會和中會的議員,以及總會的幹部、常委和中會的常委認真去看一下,我們開會的議案中,有多少比例是在討論宣教事工和社會關懷議題?

英國著名的組織和社會觀察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出身於英國國教會的牧師家庭,他曾經擔任過皇家溫莎堡聖喬治禮拜堂的學監,在深入了解教會運作之後,他說:「跟所有的組織沒有兩樣,它們(教會)似乎對自己的生存,要比對奉行組織存在的使命更感興趣。……組織的存在或許有必要,但是有太多組織(裡的人)關心自己的福利,更甚於所服務的人的福利。」﹝註3﹞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歐洲許多傳統教會快速式微,甚是教堂被變賣成為清真寺背後的原因。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悲觀或危言聳聽,其實我只是想誠實講出我所看到的教會現況,希望我的理解是錯的。如果萬一我所描述的是對的,只要教會的領導者和信徒能夠認清教會目前的真相與危機,不再容許教會停留在現在的景況,願意同心凝聚清楚的願景,為上帝所交付我們的使命踏實行動,我其實一點都不悲觀。

※回到初衷

展望PCT未來150年要從哪裡開始呢?很簡單,從150年前開始。今天我們在慶祝150周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想當初福音工作如何在台灣落地生根?宣教師和信仰的前輩如何用他們的生命在宣揚上帝、帶人認識主和服務群眾?儘管當時的宣教環境充滿險峻、敵意,也缺乏人力和資源,可是憑藉上帝的恩典和對福音的熱情,他們為台灣成就了不可取代的愛的事業。今天的PCT在教會數和信徒數都比當時多出很多、年度總奉獻收入超過42億元,如果能秉持同樣的熱誠,相信教會更新成長的幅度和帶領台灣往前進的力量一定會比現在高出好幾倍。

PCT在台灣的宣教事工是從關懷弱勢者開始的,為病人醫治減輕病痛,為痲瘋病人設立庇護所,為聾啞人士開辦訓練所,教不識字的民眾羅馬字,辦學給婦女,與政治犯和受壓迫的人站在一起,為雛妓、勞工、漁民的工作權與生命安全發聲。這些行動為PCT贏得許多社會與國際的尊敬,展現了教會的根本功能。秉持上帝的公義與愛去扶持弱勢者是PCT的初衷,是我們不可推辭的永恆使命。因為這是耶穌在馬太福音第25章所提出「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的神聖要求,以及上帝在末世衡量我們的判準。

關於這點,韓國天主教給了我們最好的見證與鼓勵。南韓天主教近二十年教徒人數快速成長,從1985年的186萬增長到2014年的550萬,佔南韓人口總數的12%。若根據韓裔神父Paul Lee的說明,主要原因是「很多新皈依的天主教徒來自高教育程度、年輕、專業族群,因為教會長期強力、堅定的支持窮人、受壓迫者和勞工。讓教會享有極高的社會聲望」。

韓國的第一位樞機主教金壽煥深深參與了1970-1980年代的韓國民主運動,勇敢譴責不義的掌權者。《朝鮮日報》在金壽煥過世時,以社論推崇:「在韓國現代歷史的每個關口,金壽煥都手持人權和民主的火把,照亮整個國家……他代替那些因既得利益而封口的人,用自己的聲音喊出人民對民主化的信念和期望。」

在韓國民主化之後,天主教會捍衛經濟正義的勇氣也令人敬佩。韓國大財閥三星集團前法務長金勇澈揭發三星逃稅、賄賂的不法行為,一開始找上韓國主流媒體爆料,卻處處碰壁,沒人敢惹三星。最後找上向來關心公義、勇敢揭發各種弊端的「天主教正義實現全國司祭團」。這個組織協助藏匿金勇澈,幫他召開多次記者會,並以司祭團名義公佈所有與三星勾結的檢察官名單,承擔所有法律責任。2008年,李健熙就因金勇澈提供的證據,以貪腐和逃稅罪名被起訴,而辭去三星會長職務。南韓天主教會也涉入環保運動。李明博總統任內投入巨資50兆韓元強行推動爭議性高的「四河修復工程」,因摧毀河岸沿線上千公頃的農地,而引起農民激烈抗爭。天主教會支持農民抗爭,資助紀錄片導演為這場抗爭留下紀錄。正因為長期為弱勢者服事,為公義發聲,韓國天主教成為韓國社會的良心與盼望。﹝註4﹞

回到台灣的處境,我們仍面臨許多嚴苛的社會難題和不義,比如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居住正義、世代不公、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環境汙染、核能安全、能源政策、藥物濫用及毒害、黑心企業、食品安全、行政貪汙、司法不獨立,同志、受刑人、更生人、遊民、罕見疾病、基層及外籍勞工等社會邊緣人的處境,以及台灣的主權和國際地位、兩岸關係等等,這些議題的背後,一定有受苦的人民。堅定地守護受苦弱勢者,正是上帝將PCT擺在這塊土地上的存在價值。

對PCT展望未來150年最好的信仰原則,仍是耶穌告訴我們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那愛惜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願意犧牲自己在這世上的生命的,反而要保存這生命到永生。」唯有當PCT不再把自己組織的存續看為要緊,反而願意冒著賠上自己生命的代價,為那些受苦的弱勢人群挺身行動,教會才能繼續長久為上帝發光。

註:

1. 參考陳宗文,《臺灣宗教性非營利組織運作的社會資本考察--以慈濟功德會為例》,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

2. 資料來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勢統計網頁http://churchstat.pct.org.tw/

3. 查爾斯‧韓第著,唐勤譯,《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天下文化出版,2007年。

4. 有關韓國天主教的敘述摘錄自陳良榕〈慈濟二度向外界取經的時候也許到了〉,天下雜誌電子版。

     文章網頁連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5689

同作者相關文章:
大選後的政教關係再思 (第 153 期)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第 148 期)
台灣社會的「健康不平等」,教會可以做什麼努力? (第 140 期)
合乎上帝旨意的人生 (第 134 期)
離開長青團契之後 (第 123 期)
回味「聖經神學研究班」 (第 73 期)
門諾醫院的醫療傳道──全人關懷服務 (第 66 期)
全方位的福音及社會服務事工開拓者──高甘霖牧師 (第 41 期)
EQ s (第 38 期)
教會流行現象的背後 (第 3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8 期 未來,一直來 (4-7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8期  2015年  6月 未來,一直來 148
本期主題:未來,一直來
發行日期:2015/6/10
未來,一直來
站在宣教150周年的折點,省思與展望教會的影響力
台灣社會的鹽與光
教會社會服務的趨勢觀察
女人的家和天下──婦女角色的可能想像和展望
長老教會的青年掙扎
青年夢想的教會未來:讓教會用愛連結
強化中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制的立場與理想發展
我們是誰
單純的愛­──加爾各答紀行
愛與陪伴──擁抱上帝的話
向謝緯學習
當正義顯為殘酷與不人道
有溫度的書:《無法送達的遺書》
生之他者:《在我離去之前》讀後
是神的安排
青少年ê台灣母語異象
別和聖經裝熟的讀經運動
原來你離我好近
去吧!活出佳美的腳蹤
一座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