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38期 EQ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EQ是萬能的嗎?
關鍵字:
作者/洪純道 (台大心理系畢業)
  自從EQ這個名詞漸漸被大眾接受以後﹐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與「情緒」有關的場面﹐例如當某某人的情緒反應比較激烈時﹐常常會被開玩笑地說「你的EQ有待加強喔﹗」﹔或者當你為了某事處理不當﹐可能會問自己「是不是我的EQ太低才沒有處理妥當﹖」諸如此類的例子﹐似乎顯示「提升EQ」就能讓我們解決許多以往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報出版社所翻譯出版的暢銷書「EQ」的封面介紹詞也指出﹕「利用EQ﹐心理學家可以精確預測﹕二歲幼兒在十七歲時會不會成為罪犯﹔夫妻在幾年內會離婚﹔重症病患的存活年限v﹐這樣看起來﹐EQ好像真的很「萬能」﹖

神經生物學的證據
  EQ理論的出發點有其清楚的神經生物學基礎﹐這是它能夠在眾多情緒理論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古典的情緒理論已經有許多人提出來過﹐例如同樣以生理證據為出發點的James-Lange theory﹐是早在西元1884年和1887年時由二位分別來自美國和丹麥著名的行為學家William James(1842-1910)和Carl Lange(1834-1900)所提出來「因為身體及生理上的變化而引起我們的情緒」之情緒理論﹐這個理論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像是「因為我們逃跑﹐所以我們感到害怕」﹑「因為哭﹐所以感到難過」等等﹐這個理論雖然有一些在臨床上伴隨神經損傷而來的研究證據支持﹐然而由於當時?

  癡S有以很清楚的神經傳導路徑來加以證實(受限於實驗技術上的限制)﹐所以這個理論到現在也只能印證部份的情緒反應現象而已。而EQ理論之所以受到大家青睞是因為這幾十年來神經生理學研究的蓬勃發展(近百年來約有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是因為對於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有傑出貢獻而獲獎)﹐已經累積了相當可觀的基礎﹐正好為EQ提供了相當令人信服的生物學證據﹔否則如果EQ早個二﹑三十年發表﹐恐怕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引起這麼大的迴響了。

  EQ理論根據先前累積的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已經指出腦部較深層位置的杏仁核(Amygdala)在不同種類的動物中(包括人類在內)均與許多天生的情緒反應有關聯﹐且經由杏仁核這條情緒反應的神經路徑可以不用經由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即自行造成情緒反應﹔而人類雖然擁有一條和其它動物一樣可以不經思考就做反應的神經傳導路徑﹐所幸的是我們還可以選擇另外一條可經由思考而產生的情緒反應路徑﹐因為人腦和其它動物之間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人類的大腦皮質含有許多皺折﹐這許許多多的皺折加大了人類大腦皮質的面積﹐同時也附予我們思考﹑計劃﹑判斷﹑整合﹑?

  峔M定行動等的能力﹐當然其中也包含有控制情緒反應的能力在內。基於這樣的神經構造﹐我們的情緒反應於是有二條路徑可以選擇﹐一條路徑是受到外界刺激後不須經由大腦皮質就直接從杏仁核傳導所表現出來的原始衝動情緒反應﹔另一條路徑雖然也會經過杏仁核﹐但外界刺激並不是馬上就傳到杏仁核後就產生反應﹐而是外界刺激會透過大腦皮質的處理﹐然後才由杏仁核傳導出去引發情緒反應(註1)﹔因此一種情緒反應是會自然發生的馬上反應﹐另一種則是經驗累積﹑情境思考後所決定的情緒反應。可以想像的是﹐如果人類的情緒反應都不經由大腦皮質即衝動地表現出來﹐那麼我們的社會將和動物世界沒有二樣﹔然而如果我們只運用大腦皮質的思考來表達情緒﹐又似乎太沒有人性了。於是EQ理論指出﹐唯有在這二種產生情緒反應的路徑上達到平衡時﹐我們才能有最適當的情緒表現。

  有了神經生物學上的證實﹐EQ理論提出來很重要的一點是﹐情緒反應可以藉著「學習」而改進﹐因為我們的腦神經結構原本就會隨著外界的刺激而不斷地產生變化(這種變化在神經科學的研究裡稱之為「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 」)﹐所以如果我們能善用大腦皮質來配合情緒反應﹐那麼衝動的情緒反應是可以被控制住的﹔反之﹐如果我們老是不用大腦皮質來修正我們的情緒反應﹐而放縱那條由杏仁核直接傳導出去的反應路徑來表現情緒的話﹐久而久之﹐那麼我們將越來越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經由後天的努力﹐想要有好的EQ是可能的﹐這個結論不但有神經生物學的證據支持﹐同時對於想要追求高EQ的人也給了很大的鼓勵﹗

測驗上的弱點
  要準確地量化心智活動及預測未來行為的發展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撇開血型星座占卜算命這類古傳秘方不談﹐到目前為止﹐若要分析一個人的性格﹑或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潛力﹐最讓人信服的程序還是要透過測驗。一套完整的心理測驗從理論基礎的發展﹐測驗內容的設計﹐測驗信度和效度的檢定﹐測驗的實施﹐到測驗的計分﹑分析測驗結果等﹐一連串的步驟下來均須經過嚴密的設計和考證﹐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測驗。如果像電視綜藝節目裡常出現的那種「心理測驗單元」﹐例如喜歡即席地向影視歌星們問幾個問題要他們選擇答案﹐然後就驟下結論說「你是某種性格的人」或「你適合從事某種職業」等等﹐這些電視媒體或坊間出版品常常愛稱的「心理測驗」﹐其實充其量不過是具有娛樂效果的一些有趣的問答題而已﹐恐怕很難列入真正的心理測驗之林。而本文以下所要提到的心理測驗﹐均是指那些經由一定程序嚴謹制定所完成的測驗。

  縱觀目前最常用的一些心理測驗﹐例如量化學習能力的智力測驗﹑預測未來能否完成任務或工作的性向測驗﹑及試圖揭露潛意識以分析人格的投射測驗等﹐雖然這些測驗仍然受到許多批評﹐但在批評的同時﹐這些測驗也依然廣為大家採用﹐理由是大家都知道測驗的結果是一種統計的計算﹐也就是說在可容許的誤差範圍底下﹐一般而言這些測驗的結果是可靠的﹐當然如果不幸地你的個案正好是落在誤差範圍裡面﹐那麼你在看這個測驗時可能就會經驗到「測驗是不準的」這樣的結果﹔所以大家在做這些測驗時﹐心裡都會有這些統計假設的觀念在﹐而不會百分之百地相信測驗結果(如果受試者不瞭解這些統計假設﹐那麼在做完測驗﹑分析結果時﹐施測者也有義務要告訴受試者這些與測驗相關的事情)。而EQ理論在測驗上的弱點便是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EQ測驗可以來量度EQ。

  其實自從EQ理論發表後﹐陸陸續續已有一些小型的EQ測驗可以讓人小試一下自己的EQ分數﹐不過根據以上對於測驗制定的討論可以知道﹐這些剛出爐的小型EQ測驗顯然還只是不成熟的實驗品﹐不能算是真正的EQ測驗(註2)。所以就目前來講﹐既然還沒有一套好的測量方法來測驗EQ的高低﹐那麼又要如何用EQ去預測「夫妻在幾年內會離婚」這麼複雜的問題﹖﹗

什麼是最好的EQ﹖
  EQ的概念從去年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發表的暢銷書「Emotional Intelligence」後開始蔓延﹐甚至美國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還將EQ當做其1995年10月2日當期的封面故事﹐然而有關EQ的討論當中常常會有類似這樣的問題出現﹕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同理心﹑自我知覺﹑自我控制﹑自我接納﹑壓力處理﹑有責任感﹑合群?等等心理學的概念加入EQ理論了﹐但是有了這些特質就足以構成一個人完整的EQ嗎﹖如果不夠﹐那到底還要有多少定義才能涵蓋整個EQ理論﹐並造就出好的EQ﹖

  目前在美國已有一些提升EQ的教育計劃﹐試圖從小學或國中生著手﹐在學校課程中特別增加了一系列有關如何增進EQ的課程。雖然這些教育計劃宣稱在學校教育中加入這些訓練EQ的相關課程後﹐得到的結果成效很大﹐但由於EQ理論本身並無清楚地定義一個人到底要擁有哪些屬性才能具有很好的EQ﹐而且當我們在面臨到要做出情緒反應時﹐每個人所處的情境變異性實在太大了﹐那麼最後到底是要由誰來決定「什麼是最好的EQ」呢﹖難怪約翰.霍浦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著名的精神醫學教授Paul McHugh會批評這些想要增進EQ的教育計劃﹕「設計這些教育計劃的人以為自己有能力可以教導小孩學習到什麼是最正確的情緒﹐可是﹐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裡﹐到現在連什麼是最好的情緒都還沒有定論?」(註3)。

  透過以上三點的討論可以發現﹕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增進EQ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從測驗或理論的內涵等其它角度來看﹐EQ理論本身似乎仍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須要解決。

  其實每個理論的提出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EQ理論也不例外。所以雖然以上對於EQ的討論結果是「EQ不是萬能的」﹐但我想這樣的結果並不會影響到我們對於理論本身或者是提出理論者的尊重與尊敬﹐因為提出理論的目的原是要幫助我們去思考如何才能活得更好﹐而不只是要我們去照著理論的教條而活。
(註1)腦神經的路徑有很複雜的網路關係﹐而且分類非常繁複﹐像「大腦皮質」和「杏仁核」都只是個統稱的名詞而已﹐實際上應該要指出「大腦皮質的哪一區與杏仁核的那一個部位有相連」才是較負責任的說法﹐所以讀者可以發現與情緒反應相關的神經傳導路徑其實並不只有本文所述的那些而已﹔而本文之所以這樣敘述只是希望能以最重要的發現﹑再透過最簡單的描述﹐讓即使原本不瞭解腦神經構造的讀者也能立即進入本文所描述的腦神經世界而不致於一頭霧水。再一次提醒讀者千萬不要以為腦中只有這二種情緒的傳導路徑而已。

(註2)目前在Internet上筆者已知有一個WWW站可以上網做EQ測驗﹐並且能立即計分和討論結果﹐不過還是要強調這些EQ測驗只是剛起步的EQ測驗模型而已﹐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測驗。位址是﹕Http://www.utne.com/cgi-bin/eq。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測驗看看。

(註3)參看Time magazine. p60-63, Volume 146, No. 14. October 2, 1995.
同作者相關文章:
IF I WERE A FRESHMAN AGAIN (第 53 期)
廣電媒體在宣教上的應用 (第 40 期)
EQ是萬能的嗎? (第 38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38 期 EQ (7-1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38期  1997年  2月 EQ 38
本期主題:EQ
發行日期:1997/2/10
目錄s/
編者的話
EQ s
EQ是萬能的嗎?
基督徒的EQ高嗎?
IQ,EQ,RQ -----聖經怎麼說?
牧會與EQ
第四台s
巴哈與聖詩補遺(三) 
關於台灣神學院的馬偕紀念像
福音與文化
男歡女愛話法律
姻緣何處尋
不要相信愛情
基督徒與紅包
妙天事件
希雅茲等於原閩
願你平安!
平安伯說平安
給大一新鮮人
長青團契伴我十年
邁向台灣SCM的夢想
台灣教育改革研討會之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