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41期 普世精神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普世教會現況中PCT的處境與責任
因為台灣的外交孤立,無論如何PCT都要持續參與在普世機構。PCT依舊是國際參與以及讓台灣被國際看見的珍貴窗口。
關鍵字:
作者/徐望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助理總幹事)
譯者/詹秀音 (長老教會傳道師)

首先,我想與大家分享我在普世教協(以下簡稱WCC)工作的歷史。對於神帶領我踏上這趟普世合一的旅程,我從來沒有停止過感謝主的恩帶。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個人恩寵,讓我可以從內部認識WCC。即使我離開了WCC的工作崗位,一直到今天為止,我與WCC仍然有緊密的連繫。舉例來說,2013年11月在韓國釜山舉行的第十屆普世教會協會大會,我接受籌辦委員會的邀請,擔任大會顧問。

1976年,我在WCC聯合國辦公室擔任顧問一職,那是我參與WCC服事的開始。這段期間,我的主要職責在於處理WCC與聯合國的關係,並以諮商顧問身分把數不清的非政府組織與聯合國聯結起來。我也得到很多的機會於許多的國家總統、總理和外交官討論發展、人道主義、人權、裁軍與和平的國際議題。離開這個事奉崗位之後,WCC繼續邀請我擔任特派員,主持圓桌會議,並作為WCC官方代表團成員之一,代表WCC參與國際事工。

這些經驗和職責橫跨三十五年的歲月,開闊了我的神學、教會和宣教視野,為我委身於耶穌基督的教會打下了穩固根基,並建立了難以置信、激勵人心的基督徒領袖網絡。這些基督徒領袖不但在教會內服事,也在教會外服事。   

※普世教會合作的原則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下簡稱PCT)在1951年加入WCC,正值普世運動和教會合一沸騰激昂的時日,和今天的普世活動處境簡直南轅北轍。在那些令人感到振奮的初期,WCC於1948年8月22日創立,座落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包含44個國家與145個會員教會。大部分的會員教會來自北美和歐洲,全都委身相似的原則和方法論。

以原則而言,當論及教會合一,他們同意在主裡同工服事。WCC正式建立,根據WCC憲章,「同意協會據以創立的基本原則」是成為會員的先決條件。這是教會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時刻,因為教會本身承擔起普世合一運動的責任,而且,反過來說,普世合一運動在教會生活裡面贏得了一個穩固基礎。

這表示在他們繼續探究如何對洗禮、聖餐和事工取得共識的同時,他們能夠透過WCC通力合作,以提供教會之間的協助和人道救助。以方法論而言,WCC在教會合作中展現前所未有的熱忱,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與有榮焉的器皿」。解釋得清楚些,為了促進各教會領袖之間的對遇與溝通,WCC開始宣導要有地區性的普世機構(Regional Ecumenical Organizations)。漸漸地,她們變成今日眾人熟知的亞洲基督教協(CCA)、非洲教協(AACC)、以及太平洋教協(PCC)。

對於WCC的會員而言,WCC是個獨一無二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他們可以一起思考、談話、行動、崇拜和同工,彼此挑戰、彼此支持、並與彼此分享、或辯論。作為WCC此一團契的會員,他們

*在同一個信仰、同一個聖體聖事的團契裡面,蒙召活出可見的合一之見證;

*促進各教會從事傳道及服務的聯合見證;

*藉著服務人類需要、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阻隔,尋求公義與和平,並維護創造的完整性,致力於基督徒的事奉;

*藉著合一、崇拜、宣教及服務,尋求教會更新。

※PCT 的角色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會之間的合作充斥著普世熱忱以及對基督身體合一的追尋,PCT在WCC和CCA的角色其實相當有限。這不是語言問題所致,即使參與普世集會不得不使用英語。礙於人力的受限,PCT沒有辦法自由地參與許多的協議會和集會。總會辦公室必須專注在國內重要的議題上:促進南北大會合一、裝備以及升格台南和台灣神學院,並設立一個全教會性的行政。

此後,當國際合作的精神在1970年代抵達高峰,PCT則被政府禁止參與WCC,因為後者的國際事務教會委員會(CCIA)早已要讓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當中國代表被聯合國驅逐,中華民國政府啟動了一系列對PCT的騷擾和迫害。嚴禁PCT參與普世集會,沒收包含聖經聖詩在內的母語出版品,逮捕牽涉美麗島事件的總幹事高俊明。

可以說政府對PCT的迫害造成了反效果。國際普世機構, 尤其是世界歸正教會聯盟, 和世界各地的夥伴教會對PCT的造訪更加頻繁,並且要求探視受監的高牧師。許多國際友人致函政府訴求釋放高牧師。結果,政府無以抵擋國際壓力,釋放只有服一半刑期的高牧師。

普世壓力也支持PCT在1983年以會員身份參加WCC溫哥華大會。自此以後,普世機構和無數的夥伴教會強烈支持PCT。普世運動藉由選出PCT代表成為主要領導人而團結起來。例如:

WCC中央委員會委員
1983-1991    謝穎男牧師
1991-1998    蔡佳君傳道
2006-2013    鄭明敏師母
2013-             鄭仰恩牧師

WCC職員
1965-1977   黃彰輝牧師 神學教育基金會主任
1973-1982   宋泉盛牧師 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副主任
1976-1987   徐望志教授 國際事務教會委員,聯合國事務主任               

除此以外,宋泉盛牧師和高李麗珍師母分別擔任過世界歸正教會聯盟(WARC)的主席與副主席,現稱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今日,盧悅文小姐是WCRC的其中一位副主席。在世界傳道會(CWM)中,黃伯和牧師是東亞區議長。在CCA,高李麗珍師母和盧悅文小姐都擔任過主席團,而林明珠教授是現任總委。

※世教會現況

目前,普世機構的不足可說是由結構重整以及地點改變所導致。WCC花費十年以上的時間,一直探究如何重整普世運動,這是一個沒有非常明確的方向、但仍在進行的過程。WARC已經藉由從改革宗傳統增加新會員整合成WCRC。WCC和WCRC兩者皆期盼擴大他們的會員,好增加其財務基礎。不幸的是,WCC必須要抵押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普世中心,而且進行裁員。最近在釜山的大會並沒有帶來新的收入。同樣地,WCRC一定得裁員,並把辦公室從日內瓦搬到德國。CWM正處在結構重整的過程,為了節省運作以及行政開銷,辦公室已於近期從倫敦搬至新加坡。

再者,全美基督教協(NCCCUSA)不得不從聞名的紐約市河邊街475號搬出,這確實是普世主義欠缺支持的表徵。此棟建築是洛克斐勒基金會為能促進教會合一,在1964年贈予的。有好幾個普世忠實教派都在這棟大樓裡面,比如聯合長老會、聯合基督教會、合基督教會,eian予興建的。n。eng聯合衛理公會。在其他兩個教派搬離紐約市後,大樓僅剩聯合衛理公會。曾經佔據四個樓層的全美基督教協,如今只剩基層員工,大多數已前往華盛頓尋覓地點。

諸多關於普世機構劇烈變化的分析可追溯到1990年代。有人主張普世運動在促成一個新的社會和經濟秩序、族群和性別公義、以及反殖民主義和反帝國主義,但長期以來太過政治性。今天在台灣,許多PCT會員可能也為教會唯有傳福音、不涉入政治而爭論。另有人指出事實,教會跟地方會友根本對這些普世議程毫無知悉。並無適當的準備去詮釋普世的理想和優先性。許多的事實評論是普世運動走得太快,沒有根植在當地的神學院、地方教會,或者是教派當中。因此,這份進步的議程沒有廣大的擁護者。在台灣,普世運動和地方教會的鴻溝並無二致。最後,一些設想甚深的觀察者強調,今日普世運動的困境,不是普世議程這個簡單的理由而已。他們的研究表明,主要的因素乃是在於支持普世機構的教會同時正在流失會友和收入。這些位在北美和歐洲的教會,她們有強大的傳統支持著普世運動。自1948年以來,她們持續忠誠地支持普世機構超過40年之久。如是的收入減縮,當然WCC會員教會不可能繼續全盤資助普世機構的經濟。她們連自己的生存都成問題。

我們還要知道的是,對於南部的新興教會的期待。例如阿根廷、巴西、智利、香港、印度、韓國、新加坡、南非、泰國以及台灣,需要大幅增加她們所隸屬之國際普世機構的經濟支持。這些期待尚未達成。

※PCT的涉及場域

顯然,普世機構比如CCA、Mission 21、WCC和WSCF、WCRC將繼續為經濟問題掙扎好一段時間。面對面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會議或協議會也會縮減。每當這些機構舉辦她們的定期會議,PCT無疑需善加利用稀少的場合,參加每一個研討會或協議會。

因為台灣的外交孤立,無論如何PCT都要持續參與在普世機構。PCT依舊是國際參與以及讓台灣被國際看見的珍貴窗口。維持國際參與的必要,台灣才能繼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是受限外交孤立,政府無能為力之處。

是而,PCT的這些普世機構代表一定要將她們在這些會議的參與做成完整報告,並建議PCT支持這些機構的可行之計為何,如此一來,PCT的聲音才能夠被聽見。這些報告一定要呈給PCT總幹事和普世委員會,適切的策略才有可能設想而出。與此同時,PCT非得在經濟上支援這些機構,以展現她對普世的委身。另外的友善貢獻是由台灣擔任東道主辦理會議。

CWM跟PCT有非常特別的關係。不似其他的普世機構,舉凡CWM所有的活動PCT不能不參加。PCT無論如何都要有意識地出席每一個CWM提供的機會,不管是獎學金、宣教人事、參訪交流,或者是宣教訓練(TIM)。在所有國際普世機構中,CWM獨特之處在於她還是有促進以及支持會員教會活動的資源。PCT務必要回應,而且要積極主動參與CWM的各項活動。

維持固定且有效出席普世會議,肯定所費不貲。不過,這是值得做的,因為我們從上主耶穌基督領受共同的呼召。祂禱告說“使他們都合而為一”,一如祂和上帝的合而為一。PCT會員非得確信他們是宇宙之耶穌基督教會的一份子,他們方有義務透過主動參與普世運動、宣教以及傳福音來展現如是的確信。為此,PCT當然得使出全力,有系統地讓所有教會,涵蓋當地會友、中會、和神學機構都齊力參與普世的塑造與培育。

普世的塑造與培育應該包含:

1. 常規課程:普世主題、神學,議題。

2. 主日學課程有簡單的普世教育。

3. 神學機構有普世課程。

4. 遊學團到普世機構。

5. 交流活動比如我愛台灣宣教營,以及五花八門的CWM活動:參訪會員教會,TIM和Face to Face。

6. 主辦普世活動。

一定要鼓勵中會和地方教會會友提供各樣的資源,使得PCT具備前瞻性的發起、參與、以及主辦上述各項活動

※台灣的普世教會主義

鑑於各種原因,PCT一直以國際普世機構和其夥伴教會作為維繫普世關係的優先。跟其它教派的普世合作,長期以來則受限於參加台灣教會合作協會(NCCT)。可是NCCT的活動從來不超出計畫國家祈禱早餐會或中國行、或梵諦岡行。

似乎,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勸告適用在台灣。這些教派跟他們的基督徒如何顯明他們在基督耶穌裡的合一?他們如何向台灣社會共同見證他們在耶穌基督裡是合而為一的?以台灣近期的事實來看,也許可以考量幾點建議。

做為基督徒,考察聖經和祈禱是靈命培育的基本工具。輔以NCCT的居間協調,各教派能在不同的場域同時安排查經和祈禱會。方式由各教派輪流帶領,一個月一次。各教派應當鼓勵他們的會友參加這些造就。

年輕人應該是跨教派活動的中心。一般而言,基督徒傾向忘記耶穌在30歲時便開展祂的事工;馬利亞在更年輕的時候就對天使說“我願意”成為耶穌的母親;又12使徒正值年輕之際,耶穌即呼召他們加入祂的事工。

我們不該遺忘在18、19世紀,宣教運動以及教會合一的主要舵手是年輕人。他們組織自己成為今日眾所皆知的SCM與WSCF。這兩個年輕人機構在改變教會進路和豐富她的生命與見證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被WCC以及國際宣教協會認為有所建樹。尤其,這些機構與運動皆由年輕人和大學生創立。威廉克禮 (E.g. William Carey)才30歲即創辦印度的浸信會宣教(1792)。喬治威廉 (George Williams) 在他20多歲時創辦YMCA。受公認為基督徒學生運動之父的亨利莊孟(Henry Drummond),22歲就被偉大的美國德懷特慕迪傳教士(Dwight L. Moody)徵召,把自己奉獻給學生事工。約翰莫特 (John R. Mott)在他30歲的時候創辦了WSCF。  

年輕人思想比較開放,透過普世活動能夠建立深刻持久的關係。我提議應該讓這些年輕人有定期的普世營會參與。他們應當被鼓勵參與規劃、準備以及辦理普世營會,以學習彼此的教會,並且知道他們教會為他們設立的重點。

發生天災時,年輕人應當受邀共同加入救助活動。其中一個最具意義的計畫是讓他們聚集一起,重建一個倒塌的房屋或者教會建築。如是的聯合活動將為他們帶來普世合作的興奮。

詢問台灣各教派是否有意發掘對所有教派具共同利益的教會合一議題是好的。他們可以規劃跨教派重點小組或研討會作為開始,討論題目如下:

(1)各教派的教會學是什麼?在各教派中有共同之處嗎?(2)主禮洗禮是倚靠什麼權威?一個在他教派封立的牧師或是神父能夠在任一教派主禮洗禮嗎?(3)

什麼是禮拜儀式的共同要素?各教派是否能在主日禮拜共享一些相同的禮拜儀式?

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將會深化基督徒對他們教派以及他教派觀點的了解。他們不見得非要同意,但是對這些造成教會合一在神學、聖經以及教派條例上高度複雜的議題,他們將更懂得欣賞。

其他可能在台灣派得上的普世途徑,就是讓各教派思考一起從事社會服務。有數個可能性,比如外籍移工、照顧身心障礙者、年長者,和街童事工。當然,有些教派好比PCT和天主教早有為時甚久的方案。如果她們對推動一些計畫有興趣,她們能夠提供專業的忠告和技術上的訓練給其他教派。還是她們可以一起開始新的計畫。

台灣經常遭遇天災。可以開發各教派間的通力合作。同樣地,對發生在台灣之外的天災,通力合作也能是普世合作的可行之道。所有的教派應該考量建立能力以及訓練能力。更有甚者,他們應當讓他們的計畫設想、評估,以及監管向非營利組織裡最好的人道回應看齊。

同作者相關文章:
普世教會現況中PCT的處境與責任 (第 141 期)
你跟上主摔角沒? (第 150 期)
普世教會現況中PCT的處境與責任 (第 141 期)
當外國人遇見「台灣」,有文化衝擊? (第 93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1 期 普世精神 (10-15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1期  2014年  4月 普世精神 141
本期主題:普世精神
發行日期:2014/4/10
普世精神
共享上帝美好的家園:普世合一運動的精神
普世教會現況中PCT的處境與責任
由下而上的合一共融:以泰澤祈禱進行的合一運動
跨越自己的界限
緊扣時代脈動的新聖詩
台灣原住民運動的普世聯結
擁抱‧普世‧青年
台灣青年在WCC釜山大會
踏出海外,看見使命
這些年,這群人教我的事
《漫漫歸途》: 一位普世婦女運動領袖的前傳
從普世走向普世
至死忠心——洪碧雲長老小傳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記「2013 港深城市╱ 建築雙城雙年展」的抗議行動
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翻譯暨審議小組回應「讀經筆記」
六天五夜,與神一起生活的日子
光在最黑暗處彰顯
我與約瑟
改變的起點
願主開更多人的耳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