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
新使者雜誌
>
第59期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別人的東西永遠比我們好
關鍵字:
作者/江淑文
(現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研究助理)
※ 哈日、哈美V.S.崇外、崇洋
近年來,「哈日」、「哈美」等新興人類用語,取代了往昔「崇外」、「崇洋」的嚴肅用語。在用詞的改變之下,大家也以輕鬆的心情解釋,認為對外來事物的喜愛與追求,是一種時尚與流行的追求。尤其在「全球化」一詞成為通俗用語,大部分的人在跟隨趨勢的情況下,毫無抵抗的接受外來事物、文化及價值觀。這種哈外現象,早在全球化蔚為風氣之前,已成為台灣社會、文化的主要內涵。
無論是在學術、教育、藝術、科技、食衣住行等,均講究要「過鹹水」,是美、歐、日,才算是水準。在行之有年的崇外風氣中,你不能說只是一種流行風尚,它早已滲入台灣人的骨髓當中,成了台皮外骨了。
※ 台灣人的身分認同
難道台灣人就沒有所謂的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平衡?什麼是本土?對台灣人來講,這是一種錯綜複雜的心理!除了原住民以外,其他的族群很難為自己定位本土的本質何在。
不論早在台灣享有上萬年歷史的原住民文化,有人以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為說詞,所以難以定位台灣本土的精神。以漢人的移民台灣四百年來說,足足比美國人的二百年歷史多了一倍!若問美國人,何謂美國精神、文化、象徵?足足有一整座圖書館的資料、著作供你研究,美國各州、各大城市幾乎都有一個舉世聞名的地標,雖然很多是「俗擱有力」,但足以讓當地人引以為豪。美國人不否定自己是一個移民社會,但他們能落地生根,在新天新地中,發展自己特有的文化。為何台灣不能?其實我們在傳統、歷史、政治等內外在條件的束縛,使得我們難以對自己的身分作清楚的釐清,既無法肯定自己台灣人的身分,又怎能發展出本土文化呢?
※ 我的明天要看天,我的未來是別人安排的!
未能認同斯土斯地,是本土文化難以形成的原因之一。漢民族講求落地歸根,早期許多移民者看待台灣只是一個討生活的地方,將來終究要告老返鄉;就算不能衣錦榮歸,也要返鄉養老,在不幸客死他鄉的遺憾下,也要扶柩返鄉(至今,老一輩的香港人仍抱有這樣的心態)。到了現在,就算過了四百年,但在國民黨政府強力推銷的祖國意識中,大部分的台灣人都心甘情願的將自己歸類為中國人。大部分的台灣人其實都是土生土長在台灣,但是百年之後,墓碑上仍刻著幾百年前的祖籍地。
從政治面論,台灣人從未享有真正自己的政權。從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日本倭寇、反清復明的反抗軍、清政權、日本人、自大陸撤退的國民黨政權(與國民黨政府平行影響台灣的,還有日本及美國政府)。不過數百年,卻更換了這麼多的統治者,但無一是本土政權。原住民與移民者的後代數目雖多,又儘管漢人握有經濟優勢,但在政治上是弱勢族群。長期以來,在這種「我的明天要看天,我的未來是別人安排的!」的不確定中,一直居於被安排、受統治的處境下,台灣人很容易依附、接納與吸收外來政權的文化形式。
※ 自己的東西永遠不夠好、上不了台面
其實,1949年之前,日本的五十年統治影響台灣最為深遠;台灣人的思維、價值觀也被日本人改造得相當成功。當時,台灣人稱日本為內地,是政治、文化、教育的高開發地區。1949年倉皇出逃的國民政府,給的是一個存在於1949年以前的國家形態,以遺民心態在這塊土地延續,所謂的文化是來自不同省分的人,將記憶中得自家鄉的片面、局部傳統,融合成一個四不像的中國傳統文化,用洗腦的方式,強加諸於台灣人。使得台灣人接觸的是一個虛擬的、停留在過往的國家,猶如「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中,金士傑與李立群的對話:「你們台灣人讀的中國地理已成為歷史了,讀的中國歷史已成為故事!」
在這個過程中,台灣人不覺痛苦嗎?過客、被統治者、聽命安排者難於自創文化,但大部分是全盤接受來自統治者所給予的。在這樣多變的政權、歷史轉移過程中,難有任何帶有本土味道的產物存活,就算有,也是被打入次級文化的層面。在這樣的情境下,自己的東西永遠不夠好、上不了台面。因此,別人的東西比較好的不自信心理油然而生。
※ 重新尋找自己的位階
本質的價值觀是很難改變的,不是單一的流行風潮便能涵蓋,除非台灣整體的政治、社會能大換血,大環境改變,其他才能跟著變。其實,台灣最近的流行氛圍有些飄動。隨著多年反對黨、異議團體的抗爭,台灣的政治局面改變,也帶動本土文化的抬頭。陳水扁總統就職典禮上,可以由原住民歌手唱中華民國國歌;碗粿也成國宴的菜色之一。這種改變,雖然是隨著政治起舞,但也能帶起一陣流行風潮,讓大家在流行中重新尋找自己的位階,發現其實我們台灣人也不錯!由哈日、哈美的風氣中,轉成哈台的強流!
同作者相關文章:
.
紀念一位無私的給予者:林宗要牧師 (第 198 期)
.
在安靜中呈現生命力的歐保羅 (第 180 期)
.
謝謝你們約我 (第 145 期)
.
無價的肯定 (第 140 期)
.
你們一領一 我們一領三 (第 139 期)
.
最好有這樣一百個你 (第 138 期)
.
教會是婦女的 (第 137 期)
.
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感動 (第 136 期)
.
畢契力量大 (第 135 期)
.
歡迎使用 (第 134 期)
.
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第 133 期)
.
繼續發光 (第 132 期)
.
這是保護色 (第 131 期)
.
我也想放一本 (第 130 期)
.
隨風撒種 (第 129 期)
.
一年接一年 (第 128 期)
.
12歲以後的耶穌可以去哪裡?從長老教會的組織體系探討青少年事工的定位 (第 126 期)
.
請跟我一起讀聖經——盧俊義牧師的牧會異象 (第 122 期)
.
十九歲的選擇 (第 117 期)
.
因為一生才這麼一次 (第 94 期)
.
在網路中築夢-從心理需求看網路交友 (第 74 期)
.
累了,分了 (第 66 期)
.
宿舍關門後的話題 (第 64 期)
.
別人的東西永遠比我們好 (第 59 期)
.
雅各的夢,不是我的夢! (第 57 期)
.
這下補過頭了——論研究所補習班 (第 55 期)
.
我的新鮮人戀愛學分 (第 53 期)
.
週休二日的分享:在台老外篇:台灣逍遙遊 (第 4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59 期 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15-17頁)
59
本期主題:哈族傳奇——時下流行文化的探討
發行日期:2000/8/10
目錄s/
上帝存不存在?
編者的話
追逐真我或失去真我的世代——流行文化之社會意義探討
哈X瘋!?!
我是日劇迷
你是哈日追星族嗎?
我的哈「日本綜藝節目」經驗
哈日風之電玩
日本卡通及玩偶飾品
噢!我是莉香——日本漫畫與偶像的關聯
別人的東西永遠比我們好
「哈啦」-教會的態度與回應
面對在美、日文化邊界擺盪的新族群
懷念伊天賜牧師
喝咖啡——現代人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咖啡,人文,連鎖店?
教會刺繡
哥哥在哭泣
開拓魚池,數算神恩
智慧的語言
當男人離家出走時
基督徒可以參加成年禮嗎?
絕處逢生
實習手記
打造樸實的婚禮
建立愛的教會——不只是青年,更是全面性的關懷
重建這一代青年失落的心靈
基督教改革宗藝術的「象徵」意義與方法論性格
我的大學教會團契生活
生命中的改變
神研班心得
她是我媽媽,我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