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76期 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字級調整:

老師開講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關鍵字:
作者/陳冠宇 (陽明長青團契畢契,陽明大學講師,留德醫學博士)
我的語言嗜好
小時候,看著自己的父親能夠流利的使用華語、英語和日語與人交談,十分羨慕。感謝上帝,這樣的羨慕讓我至今受益良多。
因為看到許多前輩都往美國留學,而且日語在台灣也很流行,從小自己就好奇,美國、日本以外的國家有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基於這樣的好奇,上了醫學院,第二年有第二外語選修課程時,就毅然選擇德語。
當年是陽明醫學院頭一年將第二外語由必選改為純選修,以至於到了下學期,專業課程加重時,選修人數由七個人降到三個人,真的是純粹的「家教班」。修完兩學期六個學分的課後,覺得程度仍然不夠,於是從大二升大三的暑假起,開始到德國文化中心(當時還位於台北火車站旁)繼續每週一個晚上的德文班,前後總共上了三期(三季)。此後,就靠著中央出版社與已經關門的歐語出版社所翻印的少量德文書籍,以及偶而在某些書局或機構「撿」到的德文資料,繼續維持自己在德文方面的能力。
大三時,當時華視的電視教學有法語課程,我整整看了一年後,覺得十分有趣,於是第二年正式報名參加了由台大外文系主辦的空中教學,一年的時間內,我努力的看電視,聽廣播,寫函授的作業,並且參加了一次在台北商專舉辦的面授,終於得到了由台大所頒授的學分證明。
原本以為和法文的緣分就將如此了結,沒想到五年級起到台北榮總見習與實習時,該院竟然有開辦法文班,由一位來政大攻讀博士班的法國帥哥Pascal幫榮總的員工及眷屬上課,這個課程可能與當時榮總和法國間的訓練交流有關,對於學法語已經上了癮的自己,就好像如獲至寶,於是馬上報名參加。大七畢業以前,日子就在繁忙的實習、交女友、教會的服事以及法語中度過。
畢業服役期滿後,看到一位當年成績不怎麼樣的同學,憑著優秀的德文程度獲得德國學術交流總署(DAAD)的獎學金赴德國留學,心中羨慕之餘,也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野心。
於是再度將學習法語期間給冰封的德文書重新解凍,並且在上帝的眷顧下,三年後順利的通過教育部代辦的DAAD獎學金考試,赴德國留學三年。留德期間,不但在專業知識上頗多收穫,親身體會異於台灣和美、日的生活方式,並且有機會在歐洲各國旅遊。當時雖然沒有讀破萬卷書,但可真是行過萬里路。回國已經七年,還十分懷念那三年的留學歲月。

學習外語的收穫
能夠同時使用多種外語,最大的好處是自己的眼界開闊許多。特別是歐洲諸國,在文明發展上,與我們所熟悉的美、日兩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因為語言的隔閡,我們通常不容易獲得這些國家第一手的資訊。即使是透過英譯或中譯的資料,其真意也往往會有所扭曲。
另外,德、法兩國豐富的文化資產,也讓自己十分享受。我可以保證,席勒的快樂頌(Ode an die Freude)以原文唱出來,就是比任何的譯文都更有味道;若是不懂法文,聆賞香頌的樂趣也會減低大半。也許因為如此,我發現對這兩種語文真的上了癮。目前,每天上下班開車時,除了聆聽ICRT的英語新聞外,就是會聽網路廣播轉錄的德法語節目,這種嗜好不但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樂趣,也很高興在遇到德、法籍的人士時,自己竟然還有能力可以與他們不必透過英語交談。
曾經與一些德國的教授談話,他們十分反對我們將一些德文學術經典透過英譯本再轉譯成中文。他們也懂英文,所以清楚明白英譯本與原著間的差異。
不過,許多學術文獻(例如: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原著)的翻譯牽涉到專業知識,不是一般外文專家就能勝任的,這個時候,精通第二外語的各科專業人士就很重要了。只是,在台灣有這樣的人嗎?
固然在最新科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英語系國家獨占鰲頭,而且許多來自非英語系國家的文獻也有逐漸傾向用英文發表的趨勢。但是在神學、人文及社會科學、藝術、教育等學科,法、德、西、葡(含巴西)、俄、意、日、荷等大國的資料通常還是以各國的文字發表。
另外,像阿拉伯世界與印度也有各自豐富的文化或學術養分等待我們去開發汲取。但是,台灣的大學生或是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年輕人,有這樣的勇氣或好奇心,讓自己在專業領域以外,再去好好鑽研第二外語嗎?

學習第二外語的管道
其實,學習第二外語的環境,目前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要便利的多。因為市場的關係,台灣仍然很少英日語以外的外文印刷資料。但是,網際網路的發展,特別是影音資料可以快速傳遞的特色,讓有志學習外語的人,有豐富價廉甚至免費的資源。
大家都知道英國的BBC與美國的美國之音(VOA, Voice of America),至於德國的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與法國的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可能大家就較為陌生。
這些國家電台過去均要透過短波收音機才能收聽,但是在網路的時代,它們也都提供網路線上廣播的服務,甚至許多節目都製作成mp3的檔案,透過寬頻可以在數分鐘內就下載長達幾十分鐘的節目。這些國家電台,除了有各自本國語的節目外,還提供英語和華語的節目。德法兩國的華語節目中,都還用華語,提供基礎德法語的教學,對於想要學這兩國語言的人十分方便。德國之聲在九○年代初期,甚至還會免費寄送德文教材,雖然現在因為財政拮据,已經停止這種服務,但是若是想透過這些管道學習外語,電台方面會樂於提供種種協助,因為推廣本國語文也是這些國家電台的重要使命。
如果嫌國家電台節目不夠活潑多元,目前各國的報社、電台或電視台都設有網站,大多有提供免費線上閱覽或線上收聽收看的服務。甚至許多學校或機構也都有令人目眩的網站可供瀏覽。透過這些各種語言的網站,真的是可以讓人不必出房門就能夠環遊世界,並且練習各種語言。若是想要購買外文書籍,方便的網路交易,也提供網友一個方便的管道,再也不必像過去一樣,苦於資訊缺乏。

結論
台灣長期以來受到英美與日本外來強勢文化的影響,所謂的世界觀常常是美國觀,所謂的外來文化,也不外乎美日等國的流行娛樂。我們自認為是世界島,已經與國際接軌,但是除了美日兩國(或是再加上目前逐漸流行的中國與韓國),我們又瞭解多少這個世界?
今天要學習第二外語已經不像過去資料貧乏的時代,要到處尋找閱讀資料,或是對著短波廣播節目表辛苦的撥轉收音機上的頻率轉鈕。網路世界裡多的是各種語言的各式資訊。唯一會限制一個人在外語能力上進步的障礙,就是自己的缺乏興趣和懶惰。
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一節,保羅教導我們「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他是強調愛的重要,並非反對能說萬國的語言。若是我們有愛在心中,又能夠使用更多的語文,享受各國豐富的文明,甚至因此為上帝做更多的事工,豈不妙哉?
同作者相關文章:
芬蘭 極光 旅人 (第 166 期)
嚴謹幽默的主角 (第 161 期)
家:成長之路 (第 158 期)
台灣社會的鹽與光 (第 148 期)
青春生命無憾的追求 (第 133 期)
被輕忽的生命尊嚴 --從台灣社會反廢死刑談起 (第 119 期)
貧窮與疾病 (第 117 期)
變性可不可?(二)──精神醫學角度看變性 (第 100 期)
變性可不可?(一)──當牧師面對棘手問題 (第 100 期)
基督徒可以「恨」嗎? (第 99 期)
家庭成長與個人成長 (第 96 期)
Are you ready?——談婚前的準備 (第 94 期)
幸福,天國在心中 (第 89 期)
抉擇與審判--一個心理治療師對教會倫理教育的省思 (第 88 期)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 (第 76 期)
從「我祖我父的信仰」到「我的信仰」--記神研班 (第 73 期)
SPA與芳香療法 (第 72 期)
基督徒醫師只需要做好醫療工作嗎? (第 66 期)
性、感情與婚姻——給青少年的幾個提醒 (第 64 期)
生物醫學科技進展的省思——談複製人與人的行為責任 (第 62 期)
只是習慣不去而已 (第 57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76 期 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74-7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6期  2003年  6月 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76
本期主題: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發行日期:2003/6/10
目錄s/
一顆簡單的心
編者的話
國內各基督教大學之比較
基督教大學教育理念之探討 --以中原大學為例
校牧都在做什麼?
大學校牧的危機與轉機
校牧工作的遠景與預期的困難
學生如何看待校牧
思念德明利姑娘
消除皺紋,真的可以更美麗嗎?
我們的殯儀館怎麼了?
二重埔教會的社區工作
聖經中先知的角色
爭吵中的學習
基督教大學內應設教會嗎?
開啟我眼見神恩 –殘障藝術家盧志松心路歷程
情境化神學:有幾種情境?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
越過死亡線(電影分享)
我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