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44期 原住民的危機與轉機
字級調整:

特稿
從CCMA到TCMA
關鍵字:
作者/詹弘廷 (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秀傳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秀傳紀念醫院神經退化疾病研究中心主任醫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神經退化疾病中心臨床研究醫師。)
  早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在日月潭涵碧樓所舉辦的家庭計劃基督徒領袖會議(由當時台北基督徒醫學會及台灣基督教福利會合辦)時,便感於當時台北基督教醫學會及台中、嘉義、台南、台東、花蓮等各地之醫務團契間,尚無全國性之聯誼及醫療傳道服務之共同組織,經幾次協調會後,便決定於次年(一九六七年)成立中華民國基督徒醫學協會(China Christi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CCMA。

  CCMA正式成立於一九六七年三月三日,地點為台南縣白河鎮關仔嶺;當時,第一屆會長為台南的黃永昌醫師,副會長為前彰基院長吳震春醫師,總幹事為馬偕醫院的趙榮發醫師,當日的主題是「醫療與傳道」,與會人數共計一百三十多名。自此,「傳道、醫療、服務」便成為CCMA的主要工作內容。

  CCMA的宗旨不僅對內以基督博愛之精神推展醫療與傳道事工服務社會,同時也舉辦學術、通俗演講、研究與國際交流,發揮醫德,並對醫療人員與醫護學生傳道,給予輔導並推動聯誼事工,有時也選派會員到教會、社會、社團或缺乏醫療的地區,進行醫療和傳道工作;此外,CCMA也發行「醫療與傳道月刊」,供會員通訊交流和推動會務之進行。

  八0年代筆者由於在台中就讀醫學院,遂參加CCMA台中學生部的活動;如果要追溯台中學生部的起源,可從一份一九七三年的記載,看出其中之端倪:「約在八、九年前,台中地區兩所醫學院校,一些熱心之基督徒醫學生,便默默的利用課餘假日,奉獻他們的所學及愛心,組成醫療團,到中部各山地作醫療傳道工作。那真是一段值得紀念的時刻,雖然這些基督徒醫學生自知自己的能力實在有限,但他們毫不畏縮,所憑藉的是他們信仰基督的力量,熱切的禱告;雖然他們是學校基督徒團契的一個部門,或是附屬於台中長老教會大專學生團契(P.S.F.),但在每一次籌備醫療團的工作前,大家幾乎都沒有把握能籌募足夠的藥品與經費,往往要再三的奔波及逐家拜訪,藥品才一點一點的積聚起來,經費才在最低可供夠用的程度下,有人願意奉獻一部分。然而「耶和華以勒」就這樣的,每次的醫療工作都很圓滿結束,這是我們要感謝的。」

  就是這樣的過程和感恩,台中學生部的學生遍及山地各落後村落,如和平鄉、信義鄉、仁愛鄉,或是沿海之貧困地區,如台西、二林、王功、麥寮等,經費和醫師的來源,也在成人部的支援下,顯得較充裕。筆者於一九八八年接任台中學生部的主席,從第一屆陳東榮醫師到我,已是十八屆了;一九八七年的會長是現任新樓醫院的王渭鵬醫師,而接我下任工作的是馬偕醫院的王光德醫師。

  記得那一年,我帶了工作隊至台東見習兼推展醫療傳道事工,事前在徐信得牧師(現為總會傳道幹事)的輔導下,帶著汗水和淚水,從籌劃、勘察、計劃和領隊,實在讓人學習許多並謙卑順服。那時,不僅參與台東延平鄉桃源村的教育中心活動,也參觀了台東市的東和外科和甫成立的台東馬偕分院。最後在顏國順的資助下我們出版了一本「撒種」的工作隊紀實,主編是現任馬偕小兒科的劉希哲醫師,內容有各隊的文章及幾篇有關山地醫療的特稿。此外,顏醫師還包了一輛舒適的遊覽車,把工作隊從台東山地送回台中市區。如今想起此事,再看到這本紀實,不禁汗顏許多,並深深感謝這些醫療先輩的愛心。

  台中學生部的事工仍繼續進行中,每年寒暑假中部的醫護學生結合其他大專學生,在學生中心的牧師輔導下,繼續他們「傳道、醫療、服務」的故事,而成人部的靈修會也漸從本土醫療服務的思考到海外宣教醫療傳道的反省,而無論是學生部的醫護學生,或是成人部的專業醫療人員,都在在感受社會的多元化及現在醫療傳道的新挑戰,在此筆者也作了幾點的淺薄的思索,以供大家來討論:

一、基督教醫院醫療傳道的新挑戰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宣教師藉著醫療事工,不僅使基督教信仰進入台灣人民心中,並為現代台灣醫業奠基,從最初台南馬雅各醫師、彰化蘭大衛醫師以醫療服務達到宣教之目的,至馬偕和近代的蘭大弼醫師以人道關懷為主、宣教為輔的醫療奉獻,直到現今基督教醫院以經營為主、社會服務為輔,而宣教再次之,我們是否傳承了昔日醫療傳道的精神?今日醫界在保險制度和功利主義的衝擊下,教會醫院的生存也面臨了威脅,醫療工作者又如何表達基督博愛之精神?更重要的是教會醫院對台灣社會又有何種啟發、先知的角色,這都考驗教會醫院經營者的信心和智慧。

二、山地醫療之再思
  隨著台灣人口的老化,死亡原因已從一九五二年的胃炎、腸炎、肺炎等傳染疾病至一九九五年的癌症、腦中風等慢性疾病;然而與台灣其他地區比較偏僻的山地鄉卻以意外災害、自殺、肝硬化較嚴重,而且傳染病仍是山地原住民重要的健康問題。此外,由於地方偏遠,全民健保的施行,對山地醫療的改善仍沒有很大助益,似乎是「有保險,無醫療」的現況。

  近來,埔里基督教醫院李智貴醫師到山地山區執行巡迴醫療,也彌補地方偏遠、醫療不足的情形,著實令人深思。在我們努力支援海外醫療宣教之時,山地醫療的再思,似乎又是另一話題。

三、台灣多元化社會對基督教醫療從業人員的挑戰
  過去由於社會較封閉,醫療從業人員不僅擁有崇高的地位,也同時居社會的領導地位,而且,又因早期宣教師的醫療傳道有成,醫療人員中基督徒並不在少數。台南的馬雅各醫師、彰化的蘭大衛醫師和北部馬偕博士的醫療事工,帶給基督徒醫療從業人員無比的光榮和典範。如今台灣已解除戒嚴,社會也更多元化了,不僅各專業人才紛紛各領風騷,而且無論在法律、經濟、政治上、甚至宗教等其他有專業領域的人,對我們的信仰和我們的醫業都有非常多的意見,到底要如何對話,如何來回應別人對我們的信仰和專業的挑戰,我想,如果我們不能開放胸襟,努力向其他專業領域的人士學習,向其他不同信仰的醫業人士請益,而只執著於單純的醫療工作,單一的基督信仰思考,不僅會漸漸發現我們是弱勢組織,而且我們所作的醫療傳道也可能不切實際。

  此外,現代的醫療科技及生殖醫學的進步,帶來許多道德和倫理上的挑戰和新話題,從信仰角度出發的「醫學倫理」,似乎是我們須認真思考和學習的課程,但它所牽涉的範圍,絕非僅是宗教和醫療的專業領域而已。

  近來,由於中國大陸經濟自由化,國際社會在利之所趨下,和中共大談「一個中國」的論調,而CCMA的第一個C(China)也漸歸對岸所專有,於是兩、三年前,中華民國基督徒醫學協會,英文名字改為Taiwan Christian Medical Association 簡稱TCMA,以更切實的名稱為台灣的醫療傳道事工努力。今年(1998)二月二十至二十二日,協會將以「基督徒醫療人員的異象」為主題,在台北劍潭和淡水舉行研修會,會中重新思索醫療事工的新使命外,大會也將回到淡水,參觀馬偕博士的行蹟,看看馬偕醫館的原貌。一百二十多年來的醫療宣教歷史,也是台灣現代醫療發展史的重要一環。而現今基督徒醫療人員的新使命在何方?這不僅是基督徒醫學協會的重要議題,也是筆者內心深刻的迷惘。
同作者相關文章:
消除皺紋,真的可以更美麗嗎? (第 76 期)
從CCMA到TCMA (第 44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44 期 原住民的危機與轉機 (68-70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44期  1998年  2月 原住民的危機與轉機 44
本期主題:原住民的危機與轉機
發行日期:1998/2/10
目錄s/
編者的話
原住民教會面臨的危機與挑戰
母語是原住民族群的身分證
達娜伊谷傳奇
從社區教會到布農文教基金會
起來吧!同心協力重建上帝美麗的故鄉---鎮西堡
請參與原住民農產品直銷
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的方向
走出原住民悲情
溫榮春牧師----隨時等候主的召喚
從麥可喬登談教會對青少年的宣教策略
泰雅族的「Gaga」超自然信仰
社區事工外一章──「那位管會堂的鄰居」
淺論聖餐
愛情心理醫生
「飛碟、真道、靈魂光」
評「刺激1995」
傳承迷思──與祖靈在布西達雅交會
雙連安養中心--訪蔡芳文長老
從CCMA到TCMA
不可思議的生命──從「活出意義來」一書中看「意義治療」的重要概念
體驗長青團契的原住民教育生活體驗營
活在成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