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59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絕對不能忘記教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很簡單的一句話,但實踐起來並不容易。
關鍵字:
作者/楊啟壽 (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
記錄者/王昭文 (執行總編輯)
我受邀請來回應今天這場「2000年之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回顧與前瞻」座談會的相關討論。其實我退休很久了,我們今天討論的2000年之後,我並沒有在總會的第一線參與,只有從旁觀察。今天就一個老人來回顧過去,和大家一起想想未來可走的路。
 
長老教會宣教觀的演變
 
我們今日要談的是宣教,宣教的回顧與對未來的期待。「宣教」到底是甚麼?不時需要再思考,再討論。總會所說的「宣教」,一般信徒認同嗎?我們長老教會150週年慶典時所談的宣教,和慶祝100週年的時候,可能已經有所不同。
 
長老教會百周年慶典時,宣教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搶救靈魂,要人信耶穌,入教會,得救。雖然也有醫療、教育事工,但核心的目標就是要人信耶穌,增加教會的人數。百周年時的倍加運動,是在這樣單純的信念下誕生,依照其目標,算是成功的。這是我們教會的一個階段。原本我們教會又小又弱,又無法自立,直到倍加運動,教會數和信徒人數有成長,教會終於比較具有社會影響力。
 
1970年代教會開始關心政治社會,從歷史來看,是很大的轉型。宣教的觀念也擴大了,不只傳福音,而是包含傳福音在內的「上帝國宣教」。我們透過耶穌基督在世上的的事實,講述上帝的救恩,這救恩不只是搶救靈魂,還要讓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充滿愛、公義與和平,人成為上帝所愛的兒女。這種很有深度的宣教觀,不是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明的,是全世界許多神學家覺醒、研究的,全面性的宣教。挑戰。
 
當時很多信徒質疑,為何管政治的議題?的確,在慶祝百週年時,我們的原則很清楚,就是絕對不碰政治問題。這是台灣教會向來的原則。為什麼1947年二二八的時候,長老教會都沒有出來說話?因為那時候的觀念,教會不管政治、社會,只關心宗教,搶救靈魂,1970年代宣教觀有了重大轉折,才開始積極關懷人權議題。當時的教會領袖做了這樣的決定,到底對教會產生了什麼影響?有待歷史學家好好研究。
 
新的視野,新的宣教觀
 
我們在說「宣教」時,需要不斷反省,我們所說的宣教到底是甚麼?不只上述兩種路線(只關心宗教、或強調教會的社會責任),很多新的狀況不斷出現,一定也會產生新的宣教策略。
 
剛剛有人提到,新的宣教觀,上帝愛所有的人,不是只愛以色列人或是基督徒,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那我們如何去愛所有的人?我們的宣教觀和行動如何配合?
 
教會最重要的使命
 
我想談談我們的未來怎麼走?我們遠景何在?
 
我想,第一要緊的,絕對不能忘記教會最重要的使命,信仰告白中告訴我們,就是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很簡單的一句話,但實踐起來並不容易,不同處境有各種不同問題,為了宣教的目標,我們該用什麼模式、什麼方式來見證、宣揚?
 
當我們談到宣教時,當然需要神學反省。理性的反省非常重要,要了解聖經真正的意義,一定要不斷好好研討。現在許多教會在講道時沒有在講聖經,都在談生活,上帝的祝福如何讓人成功,信徒不知道聖經和自己的關係,認為聖經講的是很久以前的事情,這樣是不行的。好好了解聖經,是宣教最重要的基礎。
 
宣教不能離開本地,地方教會是宣教的最前線。倍加運動就是由地方教會發起的,地方教會有這樣的需要和願景,總會加以組織推動,這樣做起來的。70年代的政治關懷、80年代的社會關懷,則是根據台灣處境而來。教會看見當時台灣人民的痛苦,人權受壓迫,原住民的女孩被迫當雛妓……,這樣我們如何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21世紀的宣教,也是要不斷思考,我們現在的社會面臨的問題是甚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努力了解人民的苦痛
 
1998我退休離開長老教會總會,留給總會的禮物是設立了研發中心。我們想要知道未來宣教的方向,得先知道人民的需要、教會的需要,要有人去做調查研究,提供給總會幹事,再針對實況設計事工。大家一起想,一起推。首任主任黃伯和牧師果然很認真研究,提出了50年的計畫。50年計畫是太長了些,社會變動很快,10年前的事情就都拋在腦後了。我們的困難是,欠缺長期的研究來幫助我們規劃未來。教會要「釘根本地」,才能和普世肢體一起推動宣教。要「釘根本地」,得一直努力傾聽人民的苦痛,了解社會的需求。
 
最後我想得提醒一點,教會能解決人類所有的問題嗎?不可能的。必須要知道什麼是教會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教會常被當成萬靈丹,什麼事情都找教會解決,但其實是不可能做到的。得衡量教會的能力,經濟、人才等等條件,應該就時代的需要,設定優先次序,選兩三個項目全力去做,不要什麼事都管,到後來一事無成。我們並不需要這個社會的掌聲,不該追求世人眼中的名聲。好好研究這時代的需求,擬定策略一步步去做。
 
記住我們是「一個」教會
 
我經常感到憂心的是,教會在轉變之際,越來越世俗化。所謂的世俗化,就是認為上帝不重要,人才重要,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創造未來的光明。這種「成功主義」有很壞的影響。以往為人權打拚,被壓迫、受損傷,大家歡喜甘願;但是壓迫不再,竟然教會內部就自己爭權奪利,這不是很羞恥嗎?教會難道不能在「宣揚耶穌基督的救恩」目標下,大家努力成為合一的家庭?好不容易設教150年,起造一個定根本土的教會,教會卻變得紛紛散散。當然各人可以為自己的權益奮鬥,例如原住民教會有他們重視的議題和方向,但是仍然要記住,我們是「一個」教會,應該要有相同的目標,一起為這目標來奔走。不只是限於小小的長老教會,要和整個社會,包括其他人民、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一起努力,當然一定有困難,但在挫折失敗中,學習互相寬容赦免,互相支持,來實現我們所信的。
 
看重人才培育工作
 
我們也必須知道,為了宣教的目標,有許多人在無人看見之處一直在撒種,很努力在教導,認真培育人才。這些不被注意的工作,是真正教會力量之所在,成功的基礎。過去70年代長老教會能夠做出大轉變,是因為一直在默默培育人才,必要的時候站出來有所貢獻,成為社會棟樑。我們應該重視這樣的工作,而不是一直在看人數增長。在人們看不見的角落,做一般人不願意做的工作,好好培育人才,一點點光明會變得越來越亮。我是這樣期待現在的教會能夠這樣做。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社會及政治關懷的再思 (第 164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淺談宗教與人權 (第 131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關係 (第 75 期)
靈洗s/ (第 69 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社會及政治關懷的再思 (第 50 期)
台灣人對於香港問題的看法 (第 39 期)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20-22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9期  2017年  4月 台灣教會@21世紀 159
本期主題:台灣教會@21世紀
發行日期:2017/4/10
台灣教會@21世紀
長老教會2000年之後的宣教策略、成果和面對的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共事務參與的轉變
在諸宗教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多重層殖民脈絡中建構自我的原住民族教會
長老教會青年與長青,當代對話的身份與機會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2000年之後PCT宣教回顧與前瞻」回應與討論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回家路
阿美族第一位信徒「涂恩綢」(Intiw)
復活節審思:向著教會說話的《沈默》
沉默,與其巨大的迴響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慶賀《新使者》「母語葡萄園」十週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3】不時刊做伙ê廣告(下)
一起學習讓上帝的話甜如蜜--我們的查經班
看見,得生命
第一次的神研班
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
上帝記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