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142期 忘了我是誰
字級調整:

編者的話
忘了我是誰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人不可能孤立而活。我們都活在社會脈絡當中:從出生的家庭、成長的社區,到某個政權底下的公民。在生活中與他人互動、透過群體學習,我們認識自己所屬的文化、認同自己的群體,也在時間之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認識今日種種都是過去的累積,今日的我們也將影響未來。這就是歷史意識,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歷史原本是面鏡,幫助我們認識真實的自我,學習以更寬廣的眼光來看代世界。但是,當國家將歷史教育作為塑造意識形態的工具,只想教給你一套特定觀點下的歷史,結果只會讓人看到幻影,學到謊言,忘了我是誰。

今年年初,教育部宣布調整高中課程綱要,歷史科和公民科的部份引起爭議,最被看見的問題點,一是課綱調整程序不正義,一是「台灣主體史觀」或「中國主體史觀」的爭議。新使者雜誌關心此議題,主要是憂心台灣走回頭路,重新籠罩於威權反民主、單一反多元的意識形態中。這種壟斷詮釋權的現象,會戕害民主政治的基礎,將公民變成愚民。基於對上帝所賜人權的看重,我們在這一期特別探討這個主題。

歷史學者李弘祺和陳中芷為本期的主題寫了很具份量的文章。李弘祺教授強調「思想的獨立與自由」的重要性,呼籲政府放手,讓教師和學生按照知識和良心去做選擇。研究歷史教育的陳中芷回顧了「課綱」的幾度調整,並提出:「 歷史教育重點不應再落在個人修身上,而是一起來思考:我們的社會生活何以如此運作,我們何以如此被統治著,而我們有什麼共同的願景?」我們也邀請到兩位中學老師林澤震、張馨文從教學現場的經驗來談課綱的影響,結果發現,兩位老師對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都很有信心。因為台灣社會目前資訊流通迅捷、社會開放,只要老師善加引導學生做分析判斷,他們並不會輕易被某種特定思想框住。

其他專欄也都有精彩內容。陳佳佳寫她的父親陳博文牧師,坐在輪椅上、深受疾病折磨,卻以無比的意志力為身障者的權益奮鬥。大城教會林鴻榮牧師描寫被污染威脅的台西村,一起經歷反國光石化運動後,教會在此地獲得肯定,是鄉村傳道的好範例。神學博士賴信道(Stephen Lakkis)即將離開所任教的台灣神學院,我們特地刊登他最近的講道篇,探討關於「教會增長」的迷思,「如果我們可以讓基督的愛成為我們的核心,那麼教會將會再一次復活。」真是如雷貫耳的提醒。另外,張瑞雄牧師分享尋訪「巴克禮獻身書」過程,我們也刊出「巴克禮獻身書」中文版,願大家學習這樣的獻身精神和每年向上帝重新簽約立誓的毅力。

本期收稿及編輯期間正逢太陽花學運,有多篇文章都提及了這場運動。還有林義雄為深化民主、停建核四而禁食,詩人林梵特地將他為此而寫的詩交給我們發表。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142 期 忘了我是誰 (1-1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42期  2014年  6月 忘了我是誰 142
本期主題:忘了我是誰
發行日期:2014/6/10
忘了我是誰
誰的歷史記憶?──2014年歷史課綱調整的爭議焦點
關於歷史課綱問題的幾點觀察
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教育
第一線教師對課綱調整的省思
教學現場中的公民意識型塑——教學者的角色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回憶父親陳博文牧師
仙台三月雪
藝術與信仰:海邊修士
台西這個村落
見證新生命
尋天國珍寶記
第二里路
安安靜靜最大聲――給林義雄先生
簡介《2013 A-Khioh(阿却)賞台語文學作品集
回到起初
金月奶奶溯當年
成大南榕廣場事件
318學運探險之旅
愛,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