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36期 文學與教宗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關鍵字:
作者/王昭文 (現為台灣時報記者兼台灣教會公報編輯。)
  不管是台灣文學還是中國文學,存著改革社會意識,有反抗精神的作品大部分對基督教的態度都相當負面。基督教給人的刻板印象,常是外國勢力入侵壓迫本地人的象徵,如吳濁流曾描寫一個讀書人認為自己的妻子為了領麵粉、奶粉去教會,是被支配者控制了,而感到憤怒悲傷。華文的文學圈,很難找到像德國的海因利希‧鮑爾、英國的格雷安‧葛林、日本的遠藤周作等作家,深刻地描寫宗教生活及信仰問題的作品。但在我閱讀的經驗中,有一位出身台灣的作家卻在反宗教的文學思潮外,展現濃濃的宗教關懷,那就是許地山。

※ 許地山的生平
  許地山,一八九三年出生於台南。他的家族來台灣的歷史可溯至十七世紀初,至許地山已是第十代了。許家在延平邵王祠旁有一宅第「窺園」,他在這裡只住到三歲,便隨家人離了臺灣。他的父親許南英,甲午戰爭間任臺南團練局統領,在中國割台後,加入劉永福的民主國軍隊想抵抗日本的佔領,然而黑旗軍沒有堅守到最後,許南英不得不放棄台灣的產業,舉家遷到福建。

  許地山的童年在福建、廣東渡過,接受私塾教育,也讀了新式中學。二十歲的許地山開始擔任教員的工作,二十四歲任教於漳州華英中學,並曾加入「閩南基督教倫敦會」,不過他似乎並未受洗。這段與基督教團體的接觸,讓他萌生研究比較宗教的念頭。他就讀北京匯文大學(後改為燕京大學),讀完文科又入神學院(宗教學院),後來留學美國及英國,還到印度研究梵文,回中國後開始展開教學與研究生涯,在燕京、清華、北大等著名大學任教。

  在專業領域上,許地山是極傑出的道教史和佛教史專家;文藝創作上,也是獨樹一格的散文和小說作家。他在大學期間,正趕上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及新文學大有進展。他擔任《新社會》期刊的編輯,也加入「文學研究會」,並以「落華生」的筆名發表文藝創作。

  在四十九歲的人生中,文藝創作的量並不算多,但和同時代的作品比起來,卻有很不一樣的風格。他的小說傳奇性強,很有舊式說書的味道。就內容而言,他所觸及的人性問題,及表現出來的寬廣關懷,對命運採超越而非對抗的態度,是當時文學界少見的。

※ 宗教關懷融入文學
  宗教心,在那個「賽先生」受高舉、科學至上的新文化運動時代,是一般知識分子不太關心的主題。新文學中對宗教的描寫常是負面的,例如強調迷信帶來的悲劇,或宗教對人的壓迫。但在許地山的作品中,卻每每見到宗教對人性的提昇作用。他以小說批判貪腐自私的人性,同時強調藝術之美,宗教之善。對宗教心靈及經驗的深刻描繪,大概是許地山作品最為特殊之處。

  許地山最早的小說《命命鳥》發表於一九二一年,以緬甸仰光為背景,描寫一對相戀的男女因家人阻撓不得結合而自殺的故事,但精神卻和羅蜜歐與茱麗葉式的愛情悲劇相去甚遠。這篇小說表現出佛國風情,及佛教的思維方式;死亡並非是愛的終點,而是另一個旅程的開始。小說中描寫了宗教對人的限制與阻礙,如男主角的父親希望他當和尚,以佛經勸他看破男女慾情;另一方面卻也描寫了宗教信念對主角心境轉化的影響,如女主角從夢中得啟示,悟因果,尋解脫。宗教信仰成為主角的力量,故事表現悟道的過程,這是許地山作品常使用的模式。

※ 接受命運的《綴網勞蛛》
  一九二二年許地山另一篇充滿異國風情的小說《綴網勞蛛》,以馬來西亞為背景,寫的卻是一個信仰基督教女性。故事中的主角尚潔,因她丈夫的狂妒而在教會中被誤認為不貞,當她救助一個爬牆摔傷的賊時,又正巧被她丈夫撞見,誤會更不得解,她因此被逐出教會、被迫離開女兒到外地生活,而原先為她說話的牧師也不得不離開教會。所幸這位暴虐不講理的丈夫後來有所悔悟,被那位離開教會卻不離開神的牧師所感召,將財產和孩子歸還尚潔,自己遠走以求改變來贖罪。

  《綴網勞蛛》裡的尚潔,是一個很有宗教光環的女性。她非常慈悲善良,連可能傷她的賊都救助;對加諸其身的誤會不加分辯,對突發的惡運也沒有怨懟。她不為將來憂慮,也不逃避。對自己的經歷,她的體會是:就像那蜘蛛,終日織著網,網破了,他就暫藏一旁,一有機會就出來,再織一個新的網;人的命運就像蛛網,是自己織成的,或完或缺,只能聽其自然罷了!她並非將自己的悲運歸諸於命,而是將自己的生命交待上帝,自己盡了力,也就無所怨。我最初讀這篇小說時,很喜歡他用蛛網來比喻人生,但對尚潔的個性覺得很不以為然,因為她太消極,對所發生的事都不生氣、不奮鬥,也覺得教會的態度不問是非,相當令人失望。多年後重讀,反而讀出尚潔的生命智慧,她寬廣而超越的心靈,從信仰而來的平安篤定。

※ 《天路歷程》女性版:《玉官》
  尚潔在故事中從頭至尾都是一個理想女性,但許地山晚期的一篇重要小說:《玉官》,則細細刻畫了一個平凡的婦人成長為真心信仰者的過程。
  
  不管就那方面而言,《玉官》都是一篇相當特別的小說。通篇不用對話,由說故事者以全盤的觀點娓娓道來,說盡數十年的滄桑,道出亂世中生命的卑微與美善。
  
  《玉官》的背景是在閩南,玉官出場時是個窮苦、受小叔欺負的小寡婦,對生命的企望便是撫孤成人,盼兒子得個一官半職,為她請個封誥、表彰貞節--這大概是傳統社會一般寡婦的心願。然而她連送孩子去讀書都有困難,找不到達到夢想之路。就在窮途末路時,一個「吃教婆」杏官薦她去當女傳教士的佣人,於是她便在教會的蔽蔭下,不再受人看輕,孩子也在教會學校讀書。後來,洋姑娘把她培養成「聖經女人」,到處分送聖經、單張,向太太們傳教。故事從玉官年輕到老,描述玉官傳教生涯,單純平靜中有一般生活的煩惱,如兒子不順己意、婆媳不合、遇到想一起生活的男子……等,後來又遇到大亂,差一點遭士兵侮辱、又被土共壓去遊街,她在亂中向士兵講道理,救了自己和別的婦女。當兒子真的當了官,娶了有錢人的女兒,但她和他們一起生活卻充滿不快樂,她才發現她夢想兒子成功的動機其實是自私的,而自己傳教多年卻未從道理中得益,於是決心懺悔,重回傳教崗位,奉獻自己努力為別人而活。
  
  《玉官》這篇小說寫得很實在,除了故事中有不少巧合之處外,人物及事件都讓人覺得我們身邊隨時在發生的事,許多閩南和台灣類似的環境習慣,更讓臺灣人讀來覺得親切。玉官是個注重現實生活的小婦人,入教及擔任起傳教的職務,都是為了獲得較好的生活,而不是出於信仰的驅策。她留起家裡的祖先牌位,因為仍相信善待祖先才會保佑兒子當官。她對基督教的教義不求甚解,認為傳教就是勸善,在職務需要上不得不反對人拜偶像、祭祖先、信輪迴,但她自己並不一定反對。她心情煩亂覺得遇到鬼,唸信經和主禱文都沒用,倒是帶著一本她完全看不懂的易經有很大安慰。她傳教工作做得很成功,但己所講的道理卻說服不了自己。然而她會反省,最終仍體會到自己的自私,意識到當初守節是為虛榮,傳教工作做得虛偽。雖然她所做的聖工本來就很受肯定,但懺悔使她內心轉變,她不再不滿,反而樂意為別人奉獻犧牲,不求回報。
 
  忙碌終生的玉官,從凡俗的人路真的走上天路,過程漫長,路上但見一個努力向上的女性仆仆跌跌,她照自己的目標努力生活,天父卻以奇妙的方式引她走向一條她原本沒想到的路。小說寫到最後,玉官充滿慈悲與自得,似乎聖徒的形象。

  《玉官》並非為教徒而寫的喻道故事,對基督教也並非沒有質疑。然而這篇小說表達出來對人性良善的信心,對無私奉獻、愛人的肯定,及對悔改的重視,在在表現出深刻的基督教精神。和《綴網勞蛛》的尚潔相比,玉官更為有血有肉,生活更積極,對信仰的體會也更進一步,因為她不但接受命運,還更主動愛人,犧牲自己。我覺得《玉官》真的稱上是《天路歷程》女性版。
  
  許地山將宗教精神融入文學中,不說教,不攻訐,卻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中讓我們看到宗教改變人的力量,體會超脫現世苦悶的至樂。在缺少宗教關懷的二、三○年代文學中,真是一朵奇葩。
同作者相關文章:
台灣原住民的自我追尋:歐蜜.偉浪《編織家園》 (第 189 期)
《新使者》之路 (第 164 期)
創造之力 (第 163 期)
人權今昔 (第 161 期)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第 161 期)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第 160 期)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第 159 期)
台灣教會@21世紀 (第 159 期)
好家在 (第 158 期)
看見──約翰福音 (第 157 期)
愛及曠野 (第 156 期)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第 155 期)
面對青貧時代 (第 154 期)
再思政教關係 (第 153 期)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第 152 期)
因信得生:羅馬書 (第 151 期)
這世界繽紛多元 (第 150 期)
歡迎加入大專團契 (第 149 期)
未來,一直來 (第 148 期)
現在是我們的事了! (第 147 期)
150年來 (第 146 期)
見證:使徒行傳 (第 145 期)
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 (第 144 期)
後太陽花的公民力量 (第 143 期)
忘了我是誰 (第 142 期)
民主路迢迢:《百年追求》書介 (第 142 期)
普世精神 (第 141 期)
健康與信仰 (第 140 期)
奧妙創世記 (第 139 期)
大同小異基督教 (第 138 期)
當表演藝術遇上宗教信仰 (第 137 期)
基督教美學 (第 136 期)
中國!中國! (第 135 期)
從容自信面對中國——評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第 135 期)
基督徒的「成功」 (第 134 期)
此時此地讀路加 (第 133 期)
性別框外 (第 132 期)
不忘初心──專訪台北市議員徐佳青 (第 132 期)
追求公義 承擔苦難 (第 131 期)
荊棘焚而不燬——高俊明牧師的信仰與實踐 (第 131 期)
食 不實在? (第 130 期)
下一站,22K? (第 129 期)
原住民.巴萊 (第 128 期)
張七郎與詹金枝 (第 128 期)
「青年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 127 期)
牽阮的手——浪漫同行獨立路 (第 127 期)
主日學過後——不可忽視的青少年信仰教育 (第 126 期)
母語的將來 (第 125 期)
不僅是「坐」禮拜 (第 124 期)
吟聖詩 最有fu (第 123 期)
新版《聖詩》推出之後 (第 123 期)
讀聖經 心眼光 (第 122 期)
作為公民媒體的《新使者》 (第 121 期)
台灣網路公民媒體簡介 (第 121 期)
牛糞與咖啡──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公義 (第 120 期)
面對死刑,絕不簡單 (第 119 期)
地球憲章──回應與實踐 (第 118 期)
正視貧富差距 (第 117 期)
愛你的鄰舍 (第 116 期)
災難與再生 (第 115 期)
【美麗島30週年特輯】美麗島‧教會公報‧分區聯禱會 (第 115 期)
憂鬱的光輝十月 (第 114 期)
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 (第 114 期)
歷史建築隨想 (第 110 期)
當雪山獅子旗飄揚 (第 106 期)
教派合作的虛與實 (第 90 期)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第 80 期)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第 75 期)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第 70 期)
生態關懷這條路 (第 67 期)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第 65 期)
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 (第 51 期)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第 36 期)
感動之餘,勿忘事實--回應33期「人道移民─丑之助」一文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36 期 文學與教宗 (24-26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36期  1996年  10月 文學與教宗 36
本期主題:文學與教宗
發行日期:1996/10/10
目錄s/
編者的話
聖經與文學
文學與神學論述與論證
宋泉盛的故事神學
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
生之萬花筒 ──談許地山有關基督教的小說
平凡的小人物,天國的大英雄
美容瘦身
中歐美術交流史事──從耶穌會來華宣教說起
普世教會協會及其社會倫理之簡介
談情說愛
基督徒可以吃「血」嗎?
當死亡靠近時──認識臨終病人
不敢上班的爸爸
金蘋果在銀盤上──漫談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修訂
風中呢喃──憶故 林一信牧師
教堂蓋好了
請聽我說──談原住民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