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第55期 全球化的挑戰——教會如何迎接21世紀 |
|
|
本期主題 |
普世教會的全球化問題 |
|
|
關鍵字: |
受訪者/宋泉盛
(現為世界歸正教會聯盟主席、美國太平洋宗教學院亞洲神學與文化教授
)
|
記錄者/沈紡緞
()
|
|
|
|
※ 全球化的正負影響 近年來,世界各地一片全球化的呼聲,而「全球化」一詞其實是從「globe(地球)」衍生來的。目前,全球化在世界各地已經進展到某一個程度,雖然仍持續運作當中,不過各方面的表現與成果不同,而全球資訊化的推展加速將地球上的各個角落連結起來,可說是發展最為快速的。 資訊的大量運用,使人只要通過網路,即能坐擁書城、甚至遨遊世界。在經濟、財務方面,也因資訊的快速傳遞,使得全球金融商品二十四小時不停地運轉著,支配著人的生活,如紐約等國際級的大都會,無分晝夜,不斷地提供各種經濟活動,已成為不夜之城。 這樣說來,不分國際或本土,誰掌握資訊的資源大餅,誰就是贏家。世界是不是也因此完全連結起來?其實不一定。最近,微軟總裁Bill Gates前往印度,計畫開發這人口眾多、幅員廣大的新興市場,然而卻失望地發現,印度一半以上的人口至今尚未使用電力,所以根本無法在生活上運用網際網路等資訊。因此,全球通過資訊而來的連結,對於落後的地區或偏僻、弱勢的族群而言,是相當負面而不切實際的。 在台灣,由於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人們無論是工作或休閒,都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滑鼠上,生活作息變得越來越機械化;本來可以通過網路與他人做更快、更熱絡的聯繫,實際上卻使人與人面對面接觸、交談的機會減少許多,嚴重失落了人際間關愛與分享等人性內在的本質,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疏遠。這在已發展的國家、社會都出現了此一現象。
※ 自「全球化」中覺醒 基本上,全球化是要通過資訊、經濟等活動,促進全人類的合作,共同貢獻己力,造福人群。不幸的是,已發展國家的強勢主導,致使世界各地的文化失去平衡,經濟殖民的惡跡劣行隨處可見。跨越二十一世紀,這種景況會更形嚴重。其實,高科技文化的發展對全人類有其貢獻,但不能因此否定人類原有文化的特殊性。全球化的呼聲正也喚醒了世界各地族群的自覺,重新體認自己民族的處境,以及文化對其民族傳承的特殊意義。 在美國,除了歐美的主流文化外,還注入了亞裔、非裔、拉丁美洲等文化。在全球化的議題上,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文化所需求的是獨立與自主性,是反「全球化」的。因為人們體認到,一旦主流文化要求其他文化的融入,使各文化無法發揮功能,失去其自主性與發展的空間,這樣,人們生活上喪失的將更多。過去以歐美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神學院,也曾積極地推動神學教育的「全球化」,企圖以歐美文化主導、建構整個神學思潮,領導各種非主流文化。然而,一九六○年代起,世界歷史有一極大的轉變。學生運動、族群覺醒、兩性平權……等人權活動的發展,使得美國社會朝多元化發展,如黑人建立其自主性,而宗教思潮也因注入東方的哲學思維,變得更有開創力。 至此,以歐美文化為主流的神學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許多國家的殖民政治解體,普世教會即以普世的教會觀,呼籲各教會促進聯合﹑甚至合一;幫助各地教會建構屬於本土的神學教育,將福音真正落實在非基督教的文化處境上,如印度的印度教文化、泰國與斯里蘭卡的佛教文化等。經過一、二十年的努力,結合基督教的本土文化開始萌芽、開花和結果。在這方面,世界性的教會組織可說貢獻卓著。
※ 普世教會對「全球化」的反省與因應 全球化的資訊、經濟等活動雖然趨於成熟,然而「全球化」也使得人們的貧富差距擴大,貧者越貧,使處於弱勢人們或族群的基本需求更受到嚴苛的考驗。在這種現實的環境中,高經濟國家如何伸出援手,改善貧困人的生活;如何使資訊正規發展,造福廣大人群,這是處於優勢的社會和企業家必須去思考的。基督教更必須在這種世界裡面重新定位。 普世教會於一九四八年成立以來,即時常針對當時人民的社會處境,在公義、平等、人權、自由等各方面提出呼籲,匡正時局,也幫助各地教會認清自己應負的社會責任,知道唯有與人民同在,才能把耶穌基督的救恩顯明出來。過去多年來,普世教會因歐美會員國教會的支持,提供各項豐富資源給第三世界國家的教會,間接影響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廢除、一些國家的民主化……,對發展中的國家幫助很大。 現今,一波波的經濟危機,嚴重影響歐美國家,使得歐美教會也自顧不暇,僅能專注於自己國家的各項問題,因此對於普世教會或其他教會的影響力趨於薄弱;另外,對於環境、生態的關心也不再限於教會,普世教會的各項機能因而普遍式微,反過來必須依賴各地教會提供包括經費、人力、理念等各項資源,互相分享。世界性的教會組織因此必須重新定位,探求如何與各地教會作連結。 由於普世教會以往對各國的政治、人權多所關心,致使許多基督徒以為它是非常「政治化」的機構,與信仰扯不上直接的關係。這是很不公平的批評。然而,在二十世紀後半至邁入二十一世紀時,我們看到高經濟國家人民所得提高,物質豐富,但因心靈上的匱乏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卻越來越嚴重。除了繼續關心經濟、政治等議題外,普世教會如何針對時蔽,說出人對生死、對心靈的需要,並讓人聽得進去,有跟進的行動,是目前身為世界性的教會組織最需努力的課題。
※ 培育心靈文化 我個人並不熱衷於使用「全球化」的字眼。當信徒因心靈上的需要而盲目追求靈恩,滿足其速食訴求時,長期以來,在心靈、信仰上反而遭遇更大的浩劫。兩年前,當我就任世界歸正教會聯盟主席時,即欲導正此種對聖靈的錯誤認識,要各地教會成為真正的聖靈教會,讓聖靈運動落實,信徒重新建造他們的信仰。我相信,這會是一股龐大的倫理力量,對於世界各地貧富不均的現象、文化的改造、心靈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去年,我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年會演講時,亦呼籲我們的教會要成為聖靈的教會,以喚起基督徒對信仰的重新認識。當台灣因地震災害、金融風暴、Y2K、國家安全、總統大選,以及新興宗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時,教會如何面對這樣的處境,如何導正信徒走在聖靈的道路,相信是大多數的基督徒所關心的。這是今後普世教會以及地方教會應該關注的課題。願我們都能在各種不同的宗教文化中一起合作,異中求同,共同提升人類心靈的視野與活動。 |
|
|
|
同作者相關文章: |
|
.以耶穌愛的大誡命來省思大使命 (第 107 期)
|
.普世教會的全球化問題 (第 55 期)
|
.我所認識的張哥 (第 161 期)
|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第 156 期)
|
.聖神佇咱中間 (第 113 期)
|
.首位本土籍長榮中學校歌創作者——周慶淵 (第 101 期)
|
.葉水樹女士(郭馬西牧師娘)——一位在患亂中堅持信仰的女性 (第 88 期)
|
.堅持傳福音是唯一職責——郭馬西牧師小傳 (第 85 期)
|
.五十年傳道生涯──李明意牧師小傳 (第 83 期)
|
.教會的金錢觀 (第 82 期)
|
.人性與語言的共通性 (第 81 期)
|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第 80 期)
|
.編者的話 (第 64 期)
|
.編者的話 (第 62 期)
|
.普世教會的全球化問題 (第 55 期)
|
.奉獻於東海大學的任賜瑞牧師——訪劉益充主任 (第 46 期)
|
.雙連安養中心--訪蔡芳文長老 (第 44 期)
|
.「新新人類」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41 期)
|
.香港經驗與台灣教會 (第 39 期)
|
.靈異怪談研討會「綜合討論」記實 (第 35 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