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 第86期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字級調整:

本期主題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關鍵字:
作者/王貞文 (台南神學院講師)
  在歐洲常會感受到台灣的基督教會是多麼年輕!我自認為來自很老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可是每次當我向歐洲的朋友驕傲地說:「我的教會在台灣宣教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了!」得到的反應卻常常是:「好年輕的教會!」是啊!比起自認為有兩千年歷史的羅馬大公教會,或是自1530年奧古斯堡信條制定後逐漸成形的路德宗的諸教會來說,在台灣逐漸扎根成長的這株福音新芽,仍是個未經宗教戰爭與決戰般地信仰論爭的幸福教會,是個包袱輕省的稚嫩新枝。和歐洲的教會比起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仍有著令人羨慕的新鮮活力。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這個年輕的教會,即將要慶祝福音的種子在這片土地落土一百四十年的「生日」。過生日,總要再次回想自己成長的經過,感謝過去走過的日子,回憶中再次確認自己的身分認同,了解自己是誰。在回憶的過程中,也許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年輕的教會,有著一些老堅持。正是這些堅持,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我的父親王逸石長老曾很詩意地將教會比喻成刺竹:「刺竹交纏根相同。」意思是說教會像叢刺竹,每個信徒像竹子般,各自節節向天生長,但是緊緊抱在一起。橫向長著的是刺,信徒很會彼此批判反省,但是無論怎樣是一叢長得緊密的竹,有著相同的根,就是基督。
  
  出自同樣的竹的聯想,父親還有另一句詩說出對教會的期待:「肉粽好吃竹葉香。」說明教會的使命,就是要把福音豐富的內涵(肉粽)用本土的語言(竹葉)包裹,一起在時代的大鍋中煮出由這片土地冒出的獨特清香來。我想,這兩個鮮活的比喻很適合來當標題,讓我們一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幾項堅持。

刺竹交纏根相同
  這個年輕的教會乃是由基督教的古老枝幹發芽的:1865年,英國的宣教師來到台灣宣教,1872年,加拿大的宣教師也來耕耘這一片福音新壤,他們帶來了他們的先祖所體會的基督教福音。他們的信仰,有著與許多普世教會共同擁有的古老堅持:以《聖經》為信仰之本、因信稱義、歸榮耀於上帝。
  
  堅信《聖經》權威,而不向人間俗世的威權低頭,是基督新教的基本精神。早期的宣教師們篤信上帝的恩典使人得自由,「因信稱義」的道理,絕非律法主義者。更重要的是,他們活出「只有歸榮耀於上帝」的精神,也就是說,辛勤做工,努力見證,但不求個人得榮耀或被紀念,只願上帝得榮耀。

  宣教師當中,有不少人來自蘇格蘭的「自由教會」,這是一群不願意看到教會受制於國家的蘇格蘭長老會牧長與信徒,在1843年昂然出走,所建立的一個新而自由的教會。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醫生的祖父,就是當年昂然出走的蘇格蘭牧師當中的一位(註), 加拿大來的馬偕牧師的父親,也是來自這個蘇格蘭自由教會的傳統。站在這樣的傳統中,一些宣教師有著敬畏上帝、堅持真理、不屈不撓的特質。這種特質使得福音在重重險阻中被傳開來。
  
  蘇格蘭自由教會的成立,也表現出「改革宗教會」那種「不斷地改革中的教會」的精神。這樣的精神,也是今天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堅持的——拒絕停滯不動,為福音的緣故,不畏任何權威,勇於革新。也許因為這樣,有時顯得步調很不一致,像刺竹叢般地在風中格格作響,每一根竹子響聲都不同。

  宣教師們在台灣工作,各有各的工場,看見的需要各不相同,組織的方式與權力的分配,南北也曾有差異。各地教會也都各有特色,因所屬的社群與地區的差異,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但是,就像一叢刺竹,竹稍雖是向著不同的方向長著,遠看卻還總是同一叢刺竹。即使意見不同,理念不同,改革宗的基本精神仍是這叢刺竹的根。

肉粽好吃竹葉香
  由1912年開始,來自英國與加拿大這兩個不同的宣教團體組成了一個共同的大會,1913年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為台灣南北各教會共有的身分認同,這個名稱說明了這個教會是屬於新教改革宗裡的長老教會的傳統,標明了她在普世教會中的位置。「台灣」兩字,在那時還是被宣教師們稱為Formosa,則說明了這個教會如今將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釘根,在台灣文化的氛圍中成長,作見證。
  
  從那時候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台灣的命運相繫,走過日本時代,與台灣人民一起經歷軍國主義的蹂躪;經歷戰爭,嚐著新的統治者國民政府所帶來的威權統治的滋味;也與台灣人民一起經歷民主化過程的種種陣痛,一起迎接民主時代的來臨,尋找著台灣的新身分。
  
  在台灣傳統讀書人的眼中,基督教始終還是個陌生的洋教,基督教的文化和台灣民間文化之間有一定的緊張。對許多人來說,基督教的道理就像生糯米般地難以消化。巴克禮牧師用羅馬字拼音,以當時日常使用的台語翻譯了新舊約《聖經》,是以台灣清香的竹葉去裹福音的粽子的第一步。黃彰輝牧師提出「適況化的神學」的觀念,強調神學的工作必須由生活的情境出發。
  
  將福音與人的生活結合的努力,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很重要的堅持。七○年代,面對台灣國際地位受威脅,感受著台灣人對民主與人權的渴望,長老教會先後發表了「國是聲明」、「我們的呼籲」與「人權宣言」。在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八○年代,教會更是積極地展開社會與政治關懷的行動。這些關懷的行動激起教會內外不少討論,教會必須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
  
  走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情境又有了巨幅的改變,在這個時代的大鍋中蒸煮的,將是怎樣的福音粽子?那竹葉是否該換成更鮮嫩的新葉?在這樣一個新世紀好像一切都在未定中,變化著,流動著,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若要維持年輕的活力,又要無虧於她的傳統,必定要在這個時代的情境裡活出基督的樣式來。
  
焚而不燬的荊棘
  1985年,在一個獨特的時代裡,一片獨特的土地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她的古老堅持,寫下自己的信仰告白,其中說到教會時,是這樣說的:
  
  「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傳揚耶穌基督的救恩,作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又釘根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疼與受苦,成作盼望的記號。」

  焚而不燬的荊棘是這樣一個「盼望的記號」的精神象徵。摩西在曠野中與上主相遇,所看見的表記是一叢被火焚燒,卻沒有被燒成炭、化為灰的荊棘。上主的生命力量孕藏在不會被燒滅的枝葉中。對於受壓迫而差點兒失去所有希望的上帝的子民來說,這個記號世世代代訴說著永活上帝的信實與保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焚而不燬的荊棘為教會的標誌。當中法戰爭期間被暴徒搗毀的新店教會重建之後,馬偕曾把這個標誌畫在教會牆上。在教會受到許多苦難的年代,焚而不燬的荊棘之圖像訴說著堅忍的盼望:在苦難中堅持愛的行動,即使遭到拒絕與挫折,依舊堅持要讓福音在台灣扎根。

  願這些老堅持總是充滿新鮮的活力。願這個教會時刻與上帝同行,在一個新時代成為和解的使者,成為希望的記號。
Majorie Landsborough, Dr. Lan, a short biography of Dr. David Landsborough, medical missionar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in Formosa 1895-1936,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1957, p.9
同作者相關文章:
榛果裡的聖誕樹 (第 176 期)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第 170 期)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第 161 期)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第 159 期)
「找到」的喜樂——關於少年潘霍華 (第 157 期)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第 154 期)
搖撼帝國根基 (第 151 期)
人在幼年時負軛原是好的──青年信仰精神與考驗 (第 147 期)
跨越自己的界限 (第 141 期)
病痛與新生命 (第 140 期)
盡我一生持守這信 (第 138 期)
禮拜的戲劇性時刻 (第 137 期)
懷念並頌讚安慕理牧師 (第 137 期)
前導、臨在與充滿——在路加福音裡尋訪聖靈論 (第 133 期)
春天t?巴黎看見白象 (第 131 期)
颱風、地震毀不掉的信仰——黃俟命牧師 (第 126 期)
懷念聖日的敬虔 (第 124 期)
唱出時代之聲 (第 123 期)
南神校園之美 (第 123 期)
軍事獨裁下的農民讀經運動 (第 122 期)
當無辜者的血滲透土地時——由暴行所殃及之團體思考死刑存廢議題 (第 119 期)
新女性與新大地──露瑟(Rosemary Radford Ruether)的神學追尋之路 (第 118 期)
蘋果香的聖誕節 (第 115 期)
分開混沌e創造主 (第 114 期)
異夢中的土地—— 一位猶太老人與一位台灣老人的土地智慧 (第 111 期)
滾滾濁世中清醒之心——站在今日台灣讀潘霍華 (第 100 期)
在一個新時代耕耘台灣文學——一個創作者的看法 (第 98 期)
為何大學與基督教越走越遠? (第 92 期)
伊甸在何方? (第 89 期)
達文西密碼陰謀論 (第 88 期)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第 86 期)
三人同行 (第 83 期)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第 75 期)
把聖經當小說讀? (第 62 期)
以歷史觀點看對「異端」的不容忍 (第 60 期)
致女兒s (第 35 期)

原文來自 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新使者雜誌 第 86 期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7-9頁)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6期  2005年  2月 「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86
本期主題:「長老教會」這個品牌
發行日期:2005/2/10
編者的話
目錄s/
台灣教會界的7-11?!──淺論PCT的品牌與行銷
一個年輕教會的老堅持
長老教會的再出發?
營造宣教型的教會
學習型的教會——教會更新的新起步
從宣教師女兒到海外宣教師──蘇祐美師母(侯書德牧師娘)小傳
青春自殺「勿/誤」語?
親愛的,別自責
海洋兒女之歌——蘭嶼東清教會的社區宣教
【音樂宣教】乎?
長老教會的神學困境
家,躲風避浪的港灣?
台灣基督徒與兩岸和平
戰爭、軍購與台海安全
當死亡的恐懼籠罩
王惡到王屋
活得更豐富
北區大專學生工作五十週年建言──長青團契學生看大專工作
教會應作社會的良心——立委賴士葆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長老教會沒有聲音?──立委蕭美琴看長老教會的政教關係
為自己出征
搶救客家人的靈魂
日光少年營與我
我的黑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