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上一頁 | 下一頁
83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3期  2004年  8月 走過九二一的傷痛?
走過九二一的傷痛?
編者的話
目錄s/
船過水無痕?——九二一重建回顧、省思和展望
上帝的恩典.人的數算——從九二一社區關懷事工談傳福音的果效
關懷使生命值得活下去
救難?傳教?--教會在災區的工作反省
等待長老教會九二一世代
五十年傳道生涯──李明意牧師小傳
愛滋病之現況與教會之回應
向日葵學園——中輟生的家
永遠的黑衣人——Johnny Cash
苦痛或祝福?
三人同行
基督徒能否進廟?
天搖地動的那一夜
明天過後,你會在哪裡?
爸爸的雙手
就地實踐信仰
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訪翁居甲、翁林玉雪長老夫婦
非武裝防衛台灣
和諧的傷害與重建
羽球、恩賜、我
我是上帝的寶貝
上帝與你同在
明道管理學院方舟團契
82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2期  2004年  6月 瑪門或上帝?
瑪門或上帝?
編者的話
目錄s/
生活在「帝國」的陰影下:漫談世俗主義和消費文化對當代教會的衝擊
教會的金錢觀
當金錢遇上信仰
基督徒=品質保證?——兼談教會人際關係之異化
信徒間的「錢」事
為公殉職的學者牧師——吳天命牧師小傳
長青百合——淺談長老教會青年面對社運的困頓與展望
以「圓滿」的方式進入社區——中泰教會社區工作分享
與土地、人民一起成長
「同志神學」面面觀
無解s/
聖餐可與成年禮俗相結合嗎?
都市中稀有動物自述
從基督徒的角度看愛滋
是主s/
思念主上帝的羊羔
〈耶穌受難記〉觀後感
和平與其營造
說歷史太沈重!?
五○到六○年代的年輕人
活水泉源
原味十足
種下希望的種子——一個教育營小孩的告白
心繫萬大
81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1期  2004年  4月 大專工作與地方教會
大專工作與地方教會
編者的話
目錄s/
大專工作的獨特性與必要性——牧養長青團契的挑戰
大專工作現象的描述與分析
對上帝說是——如何調解大專工作和地方教會的對立
長青團契與地方教會
流金歲月——走過長青團契與教會的生活
大專工作的伙伴——教會
地方教會如何支持大專工作
愛在東榮——當東海長青遇上東榮教會
「赤腳大夫」許定田長老
網路——青少年的天堂?父母的惡夢?
在禮拜中與上帝相遇
為教會與社區搭一座橋--台南湖美教會社區事工
我看「成功神學」
愛情——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基督徒如何看演化論?
跌碎「傲慢」的家訪
從猶大出賣耶穌看當今台灣的政治人物
漢城街頭的歌聲
讀冊出頭天?——《但以理讀書法》的暢銷迷思
「魔都」上海行
別傻了,婚前怎麼不是問題?
人性與語言的共通性
盛開百合的幽暗山谷
教會、團契和我
「東北亞和平會議」參後報告
張愛玲到哪去了?——神研籌委週記
分享是最大的神蹟
成為另一個保羅
將感動化為行動
80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80期  2004年  2月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課本沒有教的歷史
編者的話
目錄s/
課本沒有教的事--建構台灣歷史的主體性
復和的功課──現階段教會228關懷的使命
與台灣史同步的台灣宣教史
查禁教會羅馬字政府──取締羅馬字書刊之相關背景
台灣史基本書籍選介
在228中消失的張七郎父子
廖文毅家族信仰史
從「寄居」到「在地」之路
黃沙烈燄,神在其中
我所知道的「活水泉」教會
被遺忘的流浪兒
簡介「動物神學」——讓動物進入神學與信仰
釋放——基督拯救的福音
最後的一瞥
原來基督徒講求門當戶對
為何信仰告白須重新制定?
關懷的意義
他總是垂聽我的禱告
恩典與服事的歲月
擁抱s/
學作老二
回應〈別傻了,「婚前」不是問題!〉──不談性道德的性教育合宜嗎?
在耶穌裡我們是一家人
祝福s/
承載文化價值與傳統的母語——參加加拿大國際原住民教育研討會之心得
79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9期  2003年  12月 吞世代(Tweens)
吞世代(Tweens)
編者的話
目錄s/
吞世代與吞現象的信仰反省
78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8期  2003年  10月 基督徒的穿著可以多前衛?
基督徒的穿著可以多前衛?
拜訪蘭醫生於蘭寓(FORMOSA)
沒有「沒有用」的學問
不再問為什麼的信仰
光,照在生命轉彎處─李勝雄律師的卡桑
目錄s/
編者的話
紀念施照子女士
77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7期  2003年  8月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待補s/
目錄s/
白雪下的新生命
編者的話
未知死,焉知生?-我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生命的學問──PCT生命教育事工的推動概況
學齡前幼兒生命教育實踐分享
上帝為咱開啟傳福音另一扇窗
我們做了什麼──天主教曉明女中生命教育中心
白話字推廣者---姚正道牧師
同居理想國?
另眼看鹿港
社區的好朋友—員東路教會
聖靈的恩賜--說方言
何謂TCMA?〈台灣基督徒醫學協會〉
學習在愛中生活
開創無悔的人生
如何看民間宗教
夫子s/
堅持理想的人生
參加神研班小感
等待回應
76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6期  2003年  6月 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大學校牧在玩什麼?
目錄s/
一顆簡單的心
編者的話
國內各基督教大學之比較
基督教大學教育理念之探討 --以中原大學為例
校牧都在做什麼?
大學校牧的危機與轉機
校牧工作的遠景與預期的困難
學生如何看待校牧
思念德明利姑娘
消除皺紋,真的可以更美麗嗎?
我們的殯儀館怎麼了?
二重埔教會的社區工作
聖經中先知的角色
爭吵中的學習
基督教大學內應設教會嗎?
開啟我眼見神恩 –殘障藝術家盧志松心路歷程
情境化神學:有幾種情境?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
越過死亡線(電影分享)
我在這裡
75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5期  2003年  4月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永遠的黨外?
目錄s/
樹豆湯s
編者的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政治關係
永遠跟人民站在一起
宗教與政治的『愛恨情仇』--淺談台灣宗教團體和政黨的關係
由政黨輪替論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民進黨之關係
認同與合一:基督教信仰與台灣的未來
門諾會本地初期的傳道者--翁頂傳道
深夜四點:你怎麼還掛在這裡?
文化與藝術
大安教會在馬拉威的宣教服務事工
上帝與人關係的橋樑 - 信心
外遇的緣起
「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政治關懷的演變
台灣獨立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基本教義嗎?
奇異恩典----懷念---王福慶長老
走非拉鐵非教會的路
詩歌敬拜與詩歌創作
傳道人的溝通
我的音樂學習經驗
我的生命見證分享
我的球s
74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4期  2003年  2月 網路交友面面觀
網路交友面面觀
目錄s/
聆聽天籟
編者的話
網路認同現象的信仰省思
從萬花筒到網路交友
網路福音事工的挑戰
286 vs. N86—從語言的顛覆看N世代文化
我網路交友的經驗
在網路中築夢-從心理需求看網路交友
台灣癩病醫療之父-戴仁壽博士
論「單身寄居族」
基督徒如何看待佛教藝術?
聖樂與信仰
石牌教會社區日文班
何謂愛修會--愛修會的精神與特質
心事講出來-青年常見的交友問題
福杯滿溢蒙福之年
「與神和好」
基礎神學往前走
年輕的追尋-我讀大學的日子
東師長青,生日快樂!
颱風來了!?
73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3期  2002年  12月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
成功的兩性相處
畫中有音樂
閩南人s
目錄s/
編者的話
走過從前,邁向未來:我對聖經神學研究班的回顧與省思
從大專神研班到教會查經班
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影響
回味「聖經神學研究班」
我喜歡參加神研班
重返聖經--我參加神研班
從「我祖我父的信仰」到「我的信仰」--記神研班
聽神研VS.做神研:參加神研班對我的影響
記曾經年少的日子
從聖經研讀到信仰實踐--記聖經神學研究班與新的生命
神研班對我的影響
在真相扭曲的時代為台灣發聲的人--傅明珠老師小傳
藝術、文化、信仰──從「龍」的象徵意義談起
從點石成金、靈感完美到刷卡
教會的社區宣教之競爭力
何謂煉獄?
在愛中建造自己,關心別人
禮拜中為何要交讀啟應文?
迷糊記s
懷念林川明牧師
把握青春,活得精彩
高雄區大專長青聯合團契(KTL)向前走
72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2期  2002年  10月 狗仔隊現象
狗仔隊現象
目錄s/
狗仔隊s
狗仔隊在台灣
你我都是偷窺者?!狗仔隊與偷窺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以馨香之氣澄淨黑函迷霧—訪高俊明牧師
如何面對黑函?
林川明牧師小傳
SPA與芳香療法
都是為了福音-左營教會的社區事工
探索音樂詩畫
上帝子民的公敵--撒但
情路彳亍行
黑函…你相信這種信所說的嗎?
牽手走長路-談我妻翁金珠女士
人生最大的祝福
負傷的牧者
忠於所託,堅持所是
如何出人頭地--以我的學術生涯對年輕學子的建議
不同的性別,都是上帝的完整創造─記靜宜長青聚會
71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1期  2002年  8月 「特會」之探討
「特會」之探討
目錄s/
夜色s/
編者的話
綜論篇-特會風雲知多少?
對「特會」的神學反省
理論篇---醫治特會
現象篇---為什麼信徒喜歡參加特會
現象篇---是「特惠」或是「特會」?
體驗篇---特別的聚會 特別的恩典
體驗篇---我為什麼不喜歡參加醫治特會
台灣音樂教育家—陳泗治牧師
睜開你的眼睛──淺論MDMA搖頭丸
宗教建築也可以不一樣 --- 東湖基督長老教會的見證
霧峰關懷站的社區工作
基督徒的被提
從父職談牧職
圖像崇拜是偶像崇拜嗎?
陽光下的我
從泰雅人觀點看自然生態的內在價值
當用心靈與誠實敬拜祂--一個老農的信仰體會
台東,我的毘努伊勒!
70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70期  2002年  6月 媒體與信仰
媒體與信仰
目錄s/
雅音的蠶
報禁開放前的台灣新聞媒體
沒有媒體傳播觀念的台灣長老教會
成為傳揚的天使
解讀?解毒?----當個耳聰目明閱聽人
從基督徒觀點看台灣媒體
陪伴台灣教會成長的宣教師-安慕理牧師小傳
網咖的價值?
您可以欣賞的「聖詩」CD
安樂教會青年會暑期ABC班
ABC班永恆的祝福
洗禮s/
不可忽略的大事--青年人的婚前準備
主禱文是最佳的祈禱範本------兼談《雅比斯的禱告》
我怎麼成為一個基督徒?
思想起巴老師
「敬拜音樂」大發利市!!
回應~「牧師受聘,全家受聘嗎?」---一位平信徒的看法
0.8個布萊德比特的羅曼史
一封誠懇的邀請信-請參加基督徒人文活動
神研班過後--給盧牧師的一封信
69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9期  2002年  4月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
目錄s/
口唱心和
敬拜讚美衝擊的再思與建議
從改革宗的禮拜觀點看敬拜讚美運動
從心理學談敬拜讚美
德光教會第二場敬拜讚美的分享
南崁教會敬拜讚美團
來吧!讓我們一起稱頌 神的美好!
台北和平基督長老教會 第三堂禮拜
青年的敬拜:磐頂教會青年崇拜
「敬拜讚美在禮拜中的位置」
行醫典範-蘭大弼醫師
我在台灣的日子—來自小蘭醫師的問候
當彩券瘋狂時
攝影、人生與藝術
社區營造之我見
靈洗s/
聖靈在個人生命中的工作
認識而相愛
長老教會是怎麼來的?
白花之戀
回應「牧師受聘,全家受聘嗎?-一位牧師娘的觀點」:一位牧師孩子的看法
當圖形改變時
68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8期  2002年  2月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目錄s/
陽台s/
為「本土化」驗明正身
土豆落地要生根—本土化流變小史
當自我認同與本土分離時...
從文化觀點論本土化
從教育觀點論本土化:以黃彰輝牧師為例
作孽囝仔變傳道─林孽小傳
從哈利波特的妖魔化現象談起
「本土偶像劇」:反撲或是再複製?
淺談講道者的美聲法
『耶穌,吾民仰望的喜悅』之賞析
作社區的好厝邊
何謂純正的信仰
當代愛情寓言
牧師受聘,全家受聘嗎?---一位牧師娘的觀點
你的想法改變你的人生
認識同性戀
基督徒的簡樸生活
看!有流星!
服事耶穌的寶貝—分享我在主日學的參與
美國行s
學習、行動、成長—寫全國長青學習成長營
67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7期  2001年  12月 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站在破碎的土地上
目錄s/
簡樸的生活,我願意
編者的話
災變後談國土規劃
牧師、神父、花、和尚──生態與靈性的隨想
期待教會參與臺灣生態文史的建構
邁向未知旅程的宣教師--彌迪理牧師小傳
孕育音樂生命的搖籃 -從教會音樂事奉中得造就-
舉手之勞作環保--廚餘回收
邪靈 s
年輕喪偶婦女的情感生活
男人與女人之間
我們應當教導孩子認識死亡嗎?
與你分享體驗教育
路,總是向前延伸
她曾為我留一盞燈—記我的祖母
盤石與砂土
醫療是宣教工具
生態關懷這條路
關於紅葉的點點滴滴
給上帝媽媽的一封信
66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6期  2001年  10月 看醫生,信上帝——醫療宣教的歷史與精神
看醫生,信上帝——醫療宣教的歷史與精神
目錄s/
這一切不會改變嗎?
編輯者的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小史
聖經中醫療與宣教的關係
醫療為宣教的工具?
醫療可以成為宣教的工具嗎?
回應:醫療可以成為宣教的工具
醫療傳道與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
門諾醫院的醫療傳道──全人關懷服務
醫療傳道之實踐者——陳坤聰執事
談「民俗療法」
從基督到十字架
上帝的醫院社區的祝福—嘉義基督教醫院的社區工作
山城之光—埔里基督教醫院
屏東基督教醫院的海外宣教
醫病的恩賜
累了,分了
基督徒醫師只需要做好醫療工作嗎?
福音在病房-訪問基層醫護人員
嗨!我受洗了,你呢?
當家作主,成為主流
見證與基督教美學
大學生請認真參與社團活動
少年維「持」的煩惱
奶奶,是妳的星空
微妙的單身生活
65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5期  2001年  8月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斷裂?復合?——921與教會
目錄s/
那夜,天空出奇的暗
編者的話
921集集大地震顯現之社會現象
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台灣各宗教921救災概況
921社區重建關懷站的理想與實踐
關懷心.宣教情.愛是永不止息
重建之愛
921大地震後的省思
生態保育與災區原住民部落重建
台灣的阿媽——瑪喜樂
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歷史視野
從日本新世代談台灣的主張
最後的反撲
陳麗如s
走過921——仁愛鄉復耕之路
抹油醫病與禱告
來自希望的深沉喜悅
基督徒可以自殺嗎?
慈暉獎得主——阿孌姐
美麗新世界---一個快樂但沒有愛的世界
墮胎議題正誤
上主是「男」是「女」有那麼重要嗎?
「責任」、「超越」與「委身」
原來大哥哥大姐姐是農夫?
我見我思
永遠的家——集集教會
愛的團契
用自己的調,唱自己的歌——第五屆全人發展生活營有感
64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64期  2001年  6月 台灣囝仔「性」福嗎?——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台灣囝仔「性」福嗎?——基督徒看生物複製科技
目錄s/
請原諒我,女孩!
編者的話
台灣囝仔「性」福嗎?
解讀台灣的情色世界——兼談青少年與性
從聖經探討基督徒對性的態度
牧會關顧中的性教育事工
讓教會青少年事工「性」趣盎然
宿舍關門後的話題
淚水與精液的堆積-一位瘦弱男子的情慾耕耘心路歷程
性、感情與婚姻——給青少年的幾個提醒
獻身普世運動的台灣本土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小傳
基督民代在哪裡?
靠岸 s
兩性EQ發榮光——記衛理公會高雄榮光堂的兩性工作
瞻前而邁的人生理念——基督教的終末觀
給我愛情,其餘免談
反墮胎生命倫理原動力省思
墮胎不?墮胎! 墮胎?不墮胎!
誰說久病無孝子
傳統武術與福音
對MP3的見解和省思——回應〈台灣的盜拷文化——都是燒錄機惹的禍?〉一文
你的「性」觀點多元嗎?
培養有感動力的影響力
陽光少年——他們的故事
回憶.感恩.西羅亞
我的信仰歷程
上一頁 |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