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簡介
雜誌閱讀
出版叢書
購買訂閱
廣告刊登
相關網站
聯絡我們

推文:Facebook plurk twitter
新使者雜誌
上一頁 | 下一頁
171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1期  2019年  12月 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
在悲憤與期待之間
哥林多前書導論
根據保羅? —— 哥林多前書11章的兩個議題
部落行腳: 哥林多前書14章34~35節與 排灣族女性
為什麼兩位牧師講的完全不一樣?
漫畫哥林多前書
哥林多前書中的聖靈
聖靈: 群體性或是個體經驗?
旅行, 是遇見自己的行動
初鹿‧出路
蒸氣試驗所
處理了, 才能真正放下
〈汀州路後書〉
我將台語 khioh--轉來
智慧抑是愚戇
Mitala to fa\'inay望夫歸(註1)
在愛中,一切都是新的
看,孩子在宣教
教牧職事(Ministry)成形而完整的解藥
2019行動靈修營: 愛中合一
播下盼望的種子: 麒麟部落宣教新想像
在第十四屆MEJI的 宣教學習
《新》星之火可以燎原
170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70期  2019年  9月 #ChurchToo
#ChurchToo
預防勝於治療,對症下藥才能根治
但她(們)喊不出聲
#ChurchToo,隱而未現的痛,現而未癒的傷
河蟹與勇氣─ 教會內青少年性騷擾事件的困境與處理
#ChurchToo:教會中的性/別暴力
#ChurchToo,我們一起正視它
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MeToo運動的回應
唱一首合宜ê 囡仔歌
教會
Hō͘台灣刺傷的少年人
My Mission in Ecuador我在厄瓜多爾宣教
我在馬爾地夫工作
困境中綻放光芒的香港
逆風中的飛行──長榮空服員的生存之戰
驚爆焦點:It Takes a Village
從兩性平權到性別公義的努力
小神研《路得記》營會的學習筆記
花美團契與神研班
《媽媽,琦琦,和她們的女兒》── 在愛裡,我們沒有不同
「愛,直到成傷 Love, until It Hurts.」 ──達米安神父的故事
在愛中,一切都是新的
169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9期  2019年  6月 「幸福小組」
「幸福小組」
「幸福」抉擇
「願祢的國降臨」:教會擴展的反思
恢復福音的能力,落實愛人的實踐:幸福小組
幸福小組:教牧現場的觀察
當教會遇上幸福
我們與「幸福」的距離:來自鄉村教會的聲音
論幸福小組
傳幸福的福音?
三角理論
三百多年前的普魯士小組教會與它的產學軍複合體
宣教之旅:在上帝的恩典中同行
PCT信仰與體制的重新塑造:跳脫利益和權力的誘惑與框架
教會 Ná 家庭
診治社會:投身台灣農民組合的黃信國醫師
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
誰決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跨教會平信徒中興起的網路門訓社群
《毋以神為名》讀後
《聖保羅》讀後感
《愛x死x機器人》
全新視野
168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8期  2019年  3月 TKC七十才開始
TKC七十才開始
我們團契是為了受差遣:TKC七十才開始
TKC、長青與SCM
青年團契與長青運動——我的體認與期待
成為青年人的夥伴訪談嘉義大專工作者余啟運牧師
彼此相愛:淺談團契生活
在儒家文化圈與西方神學世界思考立身之道 ——張德麟教授專訪
我們可能在創世記中找到以巴衝突的解決辦法嗎?
當號角響起時,請想想誰是你的弟兄呢?
嗨!你好啊
疼 tõh 是 tī 別人 ê 身上 看 tiõh 家己 ê 責任
生命淬煉基要九課
發芛上青(Hoat-ín Siöng-chhin):日治到戰後的TKC前史
讓重逢的淚水洗滌我們——高俊明牧師的出獄感言
一個愛我們的上帝
那些婚姻公投教會我的事
這是秘密,千萬別到處說啊!
打掃心中的房間
神研班文字雲
困境中看見希望
167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7期  2018年  12月 創世記:在起頭...
創世記:在起頭...
在起頭…
上帝是否創造了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從多元性別觀點看創造的敘事
導讀:三大宗教的「創世觀」
古代猶太教觀點看「創造」:《塔木德》與《創世記註釋書》舉例
伊斯蘭教的《創世記》論
印度教的梵(Brahman)與宇宙生滅循環
「愴」世記
找到線頭啦!
Camino de Santiago 我出去冷靜一下
《牧者》紀錄片訪談
O-ló上帝
貞文的詩篇與人生
每日的省思
有沒有一種可能
約伯記的精華(下)
神研班書籍介紹
ひろこ的參與心得
傳愛無礙
166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6期  2018年  9月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網路媒體(宣教):談網路文化、現象與需求
新酒裝在舊皮袋?「挑戰」或是「道成肉身」
網絡革命:宣教策略以外的考量
從Oh My God到摘星計畫
從印刷到數位:新教文明「五百年來第一戰」
網路帶來的多譯本時代與原文讀經運動
E世代ê網路福音事工
一個還沒說完的故事:青少年網路事工老哇咧求生記
布農族山羌先生貼圖的故事
長老宗與天主教會在巴黎巧遇
芬蘭 極光 旅人
穆斯林的多元面貌:與留台馬來穆斯林的相遇
我如何成為網紅?
《陳夫人》小說台語漢羅版ê緣起
李高安義長老略傳(下):最重要的是「愛」
從服事到陪伴
約伯記的精華(上)
重尋脆弱:讀《脆弱的力量》有感
行動靈修營心得
2018年大專行動靈修營心得
重新擁有受造的美好
165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5期  2018年  6月 出去走走:認識教會輕旅行
出去走走:認識教會輕旅行
出去走走,來自「他者」的邀請
心驛耕新的教會:台東新港教會
193公路部落與教會之旅
旅行大稻埕
我不在書店,就在前往書店的路上
障礙、老人、小教會:MEJI中的奇妙知識
我騎著單車在回憶的路上
北投教會ê回憶
歡樂有時
斯里蘭卡的亞當峰朝聖之路
台南的福音之路
不再只是一場營會,也不應是你對我就錯
長女校友難忘的回憶
李高安義長老略傳(上):最重要的是「愛」
神的大能在曠野:教會學校的基督教教育
教堂@村落
回到聖經去
腳步:印尼心得
大度山神研小組:55屆神研班神研日記
55神研班心得
我討厭上帝,但仍是基督徒:55神研心得
讓相遇成為美好!
164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4期  2018年  3月 回顧與反思
回顧與反思
《新使者》之路
我們的雜誌:《新使者》話說從頭
教會如何面對政權
論政教關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社會及政治關懷的再思
所謂「國語」系統之教會的政治參與
面對中國要知己知彼
從聖經觀點評論中國的三自教會
台灣教會欠缺對中國的全面了解
普世合一運動中的宣教倫理及台、中教會關係
大雨
生活在博德
蘭嶼之燈—魏克琳宣教士的故事
戰後初期幼兒教育和主日學教材的推手: 白勵志姑娘(Miss Daisy Pearce)
作為長老教會青年
長青百合——淺談長老教會青年面對社運的困頓與展望
21世紀的青年宣教神學
《聖經詮釋之舞》作者及其思想
夜ná深,星ná明
展望烏托邦──德國EYEP之旅
MEJI 12參加心得
敬邀加入復活節「愛的書信」監獄事工
163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3期  2017年  12月 起初:創世記
起初:創世記
創造之力
初喚‧創世記
第八日––思考創造
創造——從無到有?從混亂到意義?
創世記的性別閱讀
「綑綁以撒」故事的詮釋
進入上帝的醒魂陣—1985神研班《創世記》與其他
一個愛我們的上帝
夏甲
藝術讓基督信仰擁有當代性
最深的傷裡,有最深的愛
蘭嶼,人之島
台灣文學家鍾肇政與龍潭早期的基督信仰
王孟冬長老kap「消氣散」
無中‧生有:《魔法師的外甥》之創造觀
《雞婆的力量》讀後感
從《鋼之錬金術師》談創造
霍格華茲方舟
從音樂的創造反思當代教會音樂
海大長青創世記查經班心得分享
突破,擁抱,行動!——寫於WSCF-AP年會後
為《新使者》加添力量
162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2期  2017年  10月 國際移工在台灣
國際移工在台灣
善待出外人
異鄉異客:從基督信仰看移工處境與雇主倫理
為「我們」說,對「我們」說──一個屬於「我們」的故事
抓外勞的警察們
我們身邊的穆斯林
性別、族群的宰制與自覺:路得記與以斯帖記
當教會成為霸權
公共場域中帶來解放的相遇
曇花一現的繁華之城—玻利維亞波托西
美好時光
布農族 Biaz Taki-hunang牧師對砂拉越伊班族宣教的堅持
走入社會,與哀哭的人同哭——《基督徒不服從》序文
「做基督徒」的另類典範──我讀《基督徒不服從》
基督教是政治的——《起初,是黑夜》書評
《沉默》觀後——遇見「宣教汙點」
第一本台灣聯合版聖詩發現記
《新使者》ê新使命
基督徒學生運動不孤單
行動靈修營——新營會的想像
心的寄託——我在花蓮福音隊的回憶
小神研:提問與討論的讀經運動
向前走
161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1期  2017年  8月 人權今昔
人權今昔
人權今昔
從〈PCT人權宣言〉到解嚴
自由─給劉曉波的安魂曲
解嚴30年看言論自由今昔
再思 〈PCT人權宣言〉:
原住民權益運動今昔:一位原住民青年的觀察
以卓越突破恐懼:香港特首選舉之後的狀況,教會何去何從
嚴謹幽默的主角
我所認識的張哥
做工的耶穌,做工的基督徒
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談禮拜
赴日追逐留學夢
我為什麼支持環保?
愛與生命的重量
敬畏上帝的鄭澄洲長老
跨越宗教邊界的小旅行--我看〈通靈少女〉
咱若欲做朋友,頭先愛先互相了解
【讀經筆記29】新版本聖經哪會加兩句話出來?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4】228消失的執事:李瑞漢律師
讀經的美麗:淺談神研班與大靈班
東亞為何躁動——同婚、街友與其他
徵召「聖誕特使」-來自孩子的愛,溫暖監獄每個角落
160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60期  2017年  6月 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開展中的教會角色
開展中的台灣教會角色
教會對現今台灣實況的回應:一個宣教史的觀點
在開展中的台灣辨識PCT的角色:述說我們在基督裡的盼望
尋求經濟與土地的公義
約瑟與他的兄弟姊妹一同追尋自由
尋找夥伴的宣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思考和社會分析:青年角度的反省
青年,在破碎中看見和好
多元宗教文化主體的共創:王鏡玲教授《分別為聖》書評
教會的簾幔之外──讀林立青《做工的人》
因著上帝的愛,我走向偏鄉
用生命畫彩虹─我在澳洲走一回
致力泰雅語的文字創制與聖經翻譯的Watan Magil牧師
要溫柔
混淆的彩虹 蓋在沙土上的包容:淺論同婚法案
更正說明 :「他」與「祂」
活的信仰與活的憲法—談同性婚姻的憲法辯論
異中求同—淺析同婚釋憲案
愛國是流氓的護身符,良知是聖徒的福音書
【讀經筆記28】講「秤錘」不如講「砝碼」正確
白話字a-ḿ
找回失落的根─淺談達魯瑪克部落母語復興之路
綠能?慮能? 淺談達魯瑪克部落的能源計畫與發展
來按個讚
159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9期  2017年  4月 台灣教會@21世紀
台灣教會@21世紀
台灣教會@21世紀
長老教會2000年之後的宣教策略、成果和面對的問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公共事務參與的轉變
在諸宗教中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多重層殖民脈絡中建構自我的原住民族教會
長老教會青年與長青,當代對話的身份與機會
不斷再思何為「宣教」
叫人得生命的包容性共同體——「2000年之後PCT宣教回顧與前瞻」回應與討論
「背十字架跟從耶穌」太沈重了?
回家路
阿美族第一位信徒「涂恩綢」(Intiw)
復活節審思:向著教會說話的《沈默》
沉默,與其巨大的迴響
台灣基督教史血淚斑斑的一頁––淺介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青年在教會的角色
慶賀《新使者》「母語葡萄園」十週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3】不時刊做伙ê廣告(下)
一起學習讓上帝的話甜如蜜--我們的查經班
看見,得生命
第一次的神研班
我們都是上帝的孩子
上帝記念著
158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8期  2017年  2月 家
好家在
家庭還有未來嗎?
倫理解決爭議,還是倫理本身就是爭議?—— 籌辦胡伯教授「現代基督教倫理」講座的隨想
德國同性伴侶制度:信仰與人權的雙輸
家:成長之路
其中,最大的是愛
家是什麼? ——從台灣的民主歷史、文化說起
幸福,能不能不只有一種想像?
從未知到肯定的旅程——柬埔寨遊記
在尼泊爾,看見另一種幸福的方式
聆聽家的聲音——心靈三部曲
我的歸宿
台語流行歌壇的傳道師──姚讚福
神權與人權的對立?──基督徒公民看婚姻平權
繼續扎根──高中哲學教育推廣與台灣教會
讀經筆記27  所羅門王時代無「紋銀」chit號物件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3】不時刊做伙ê廣告(上)
曠野旅程——畢契靈修營心得
愛在這塊土地上
小小飛魚
我眼中的信仰
來自原鄉的關懷
157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7期  2016年  12月 看見──約翰福音
看見──約翰福音
看見──約翰福音
不願被馴服的信仰團體
道與真光的創造:約翰福音前言(1:1-18)淺析
對話:關於約翰福音4:1-42
第14位淚眼使徒
就是一場冒險──給大專生的讀經分享
「找到」的喜樂——關於少年潘霍華
為排灣族翻譯聖經聖詩的懷約翰牧師
西斯特宏隱修院的復活節
愛,得以戰勝死亡
黑暗之光:遠藤周作的《沉默》與幕府時代的基督徒迫害
尋找愛情,卻尋見自己
愛與自由—社青讀經營感想
永遠的客家老師─邱善雄牧師
【讀經筆記26】「兩粒奶」敢有影bē見得眾?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3 】莊松榮ê「全鹿丸」kap蘇振輝ê「人生醫院」
如果生命就像單車環島繞一圈
褪下保護色:第12屆同訓營心得
一個基督徒關心同志議題的心聲
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
156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6期  2016年  10月 愛及曠野
愛及曠野
愛及曠野
故事的居所,傳揚的百姓
從「被解聘的鄉下牧師」到「環境倫理學之父」
荒野地、野生動物與基督徒
看顧自然:從事實到價值,從尊敬到尊祟
找家——羅斯頓的生態哲學
健康之道——側寫羅斯頓教授訪彰化西南沿海
懷念駱維仁博士:台灣聖經神學研究的巨人
當美術館變成聖殿——安力․給怒的宗教藝術
泰澤東亞聚會分享
感謝主讓我們遇見彼此的差異
慈悲禧年的世界青年日
追求具有「公共化意義」的歷史記憶
我跟你們一樣是罪人,只是你們說我犯的罪是同性戀
關於愛滋,你到底恐懼什麼?
讀經筆記25─華語「初熟」,台語講「頭水」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 2 ─ 南中東門教會、潘道榮、淡水教會
關於資本主義和信仰的一些思考
溫柔的實踐:第53屆神研班心得
送聖誕特刊給需要的人
155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5期  2016年  8月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
籠中的鳥以為飛翔是一種病
轉型正義,原住民不再等
轉型正義,要來真的
我的土地,你的制度
在鄒族處境中談原住民轉型正義
回到西拉雅母親的國度
和解,從傾聽彼此的故事開始
播種和平,收成正義
道歉,何不從教會做起?
總統道歉後一定落實政見
繼續當原運的好夥伴
恢復權利,賦予權力
牧者的攝影──將感動推向脈絡的閱讀
在這個世代試寫「全新的約」
這是誰的教會?
原音傳唱:一種可以唱到震動心靈的聲音
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一切只為了格瓦拉
Pihu Tado 傳道史略
台灣教會史ê台文筆記1 得恩堂與補腎丸
讀經筆記24 ─ 風茄敢是催情果?
2016港台SCM交流
再思SCM
特別的避靜之旅
避靜與靈修心得
《星光.心光》在黑暗中閃爍微光
154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4期  2016年  6月 面對青貧時代
面對青貧時代
面對青貧時代
教會要和受苦的年輕人站在一起
掌握現況邏輯、找到突破點
航向未知的未來
勞工要團結
教會是青年避風港?
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跟使命感
贏過低薪魔咒的信仰行動法則
正視「學用落差」解決台灣低薪問題
青年就業的困境與青年貧窮問題
澳洲打工的光明與黑暗
斯普利特遊記
開一家咖啡館
奇異恩典:不只賣藥的藥局
替台灣教會打開世界之窗的郭大衛牧師
在《過勞之島》安慰拉結
處境化聖經研究:與南非工人探討經濟問題
台南大專學生中心憶往
一個台灣基督徒在中國(之一) : 衝擊
新聞是跟平庸之惡的搏鬥 --評論電影 驚爆焦點
門閂無柄
是粉絲還是追隨者?─《我不是耶穌的粉絲》觀後感
與主之間的連結
歡迎來合作
153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3期  2016年  4月 再思政教關係
再思政教關係
再思政教關係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主談發言】作光作鹽,謙卑與上主同行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與談回應】以信仰告白來回應公共處境
【新使者論壇1:台灣新局中,再思政教關係】綜合討論:「再思政教關係」
大選後的政教關係再思
教會與2016的眾人之事
台灣民主深化期的基督徒公民責任
原住民選舉的微觀察
基督徒參政的多元性
走過七十年感恩的歲月
華仁愛宣教師對台灣的貢獻(下)
在大選過後思想班雅明的天使
訪立陶宛十字架山
信仰隨筆
幸福的滋味
我在殯儀館的那七夜
讀經筆記22  斑鳩台語叫作斑鴿
倫敦留學生的光鹽團契
我為何聲援高鐵員工罷工
上街頭的溫暖,在內心的寒冷
面對台灣當今的民主政治,長老教會要如何反省?
讓福音成為時代的明燈
152
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152期  2016年  2月 食物、土地、原住民
食物、土地、原住民
感謝上帝賞賜米糧
土地、農業、原住民
從生態靈性觀點看食物
餐桌上的正義:每一口基改食物都是倫理選擇
吃部落食物,一起愛臺灣!
原宣產發所做的努力
飲食‧認同‧文化抵抗:阿美族傳統食物與永續發展
無人知曉的夏日谷地,金針花盛開:從達蘭埠教會的有機農作看原住民土地倫理
從王光祿狩獵事件,漫談布農族食物主權的想像
哈拉里山好時光:吉拉米代部落的傳統農業傳承
你所「不吃」的,你明白嗎?
韓國最大教會興衰史:趙鏞基神學本質及其倫理問題
教會,生命的議題
華仁愛宣教師對台灣的貢獻(上)
看見人ê需要──談《全民台語聖經》ê緣起
「理想」的團契
團契會長一年的磨鍊
儀式X洗禮
新時代新展望
上一頁 | 下一頁